曹雪芹是中国十八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今天研究他的艺术观,不但可以总结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艺术经验,而且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由于资料的限制,要探索曹雪芹的艺术观,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困难也不是不可以克服,因为探求的门径还是有的:第一,《红楼梦》有不少地方谈到艺术问题,如“石头”论野史小说,贾宝玉论园林艺术,薛宝钗论画,贾母论说书,林黛玉论诗,等等。曹雪芹写这些人物对话,主要是为了表现书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性格,但就对话内容的精辟和深刻来看,不能不认为曹雪芹还怀有另一目的,那就是借人物之口表露自己的艺术见解。第二,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亲近的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曾参与了《红楼梦》的某些创作活动,他对曹雪芹的艺术思想必定是很了解的,因此,脂评中的部分批语,是研究曹雪芹的艺术观的很有价值的材料。第三,《红楼梦》本身是曹雪芹艺术观的卓越实践,因此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无疑也可以了解曹雪芹的艺术见解(这最后一点尤为重要)。本文就试图从这三方面入手作一些粗浅的分析,来探讨曹雪芹的艺术观。
(一)关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艺术的主要问题,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是主张艺术真实反映生活,还是主张艺术脱离生活,这是唯物主义艺术观和唯心主义艺术观的根本分歧。在曹雪芹生活和创作的年代,唯心主义艺术观相当盛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时流行的许多违背生活真实、因袭旧套的才子佳人小说上面。脂砚斋曾对这类小说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这些小说,从人物塑造看,往往是“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从情节安排看,常常落入“一首歪诗、几句淫曲,便自佳人相许”的老套子;从肖象描写看,或是“满纸羞花闭月等字”,或是“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付脸面、从景物描写看,“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模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或者“一万个花园中,皆是牡丹亭、芍药圃,雕栏画栋,琼榭硃(珠)楼,略无差别。”……
曹雪芹对这类小说和脂砚斋抱有同样的看法,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他就尖锐地批评了这类小说“千部共出一套”,“自相矛盾,不近情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创作中这种脱离生活、因袭旧套的公式化流弊,并不是在曹雪芹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才产生的,实际上早在明代就已出现。正如鲁迅所说:“《金瓶梅》《玉娇李》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李》《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亦称为‘佳话’……”(《中国小说史略》)由此可见,‘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其间一百余年所流行的所谓人情小说,竟辗转因袭,皆蹈一辙,不能突破公式化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