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李剑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建构了不同于儒家大同世界和道家小国寡民社会的第三种理想国,他把自己笔下优秀人物的纯洁晶莹与恶劣人物的污浊退化相对比,企图寻找一种理想的人性,成为他的理想国民所必备的素质。这一素质,我称之为“感性自由”。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中央集权的日益紧缩,封建理性在僵化的同时越来越神圣化,同人的自由本性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封建理性的压抑中,人们产生了一种不满的感性情绪,这种感性情绪中蕴含着符合人的自由本质的真理性因素,它朦胧地、躁动地指向遥远的未来。由于最先感受到历史的风气,它变动不羁,要求冲破既定理性的规范。其中的真理性因素我们不妨称之为感性自由,感性自由象水一样在厚厚的封建理性的冰层下向前流动,虽然它的方向是真理的大海,是自由的王国,但它最终得以冲破理性冰层尚需新理性的指引,它最终冲破旧理性堤岸尚需新理性堤岸为其规定方向。
一、理想国的追求
贾宝玉是一位感性自由的追求者。他的理想人格是自我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即个体内在的精神追求同外在的行为一致,并且符合人的自由本质。他渴望自己的感性欲望、情感意志得到不受任何束缚的满足,做一个活生生的真实、自然、自由的人,获得一个人应有的一切。而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个体对儒家理性规范必须自觉认同,取消、压抑自我的感性欲望、情感意志,变自我为封建社会现存秩序的自觉维护者。这样贾宝玉的追求与现存的理性规范发生尖锐的对立,因此他对束缚、压抑自己的现存理性规范及其肯定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有一种深刻入骨的痛恨和本能的反感,对传统的、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旧的人生追求给以毫不妥协地抨击和否定。
有所否定便有所肯定,贾宝玉幻想建立自己的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