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论《红楼梦》的立体结构———曹雪芹在长篇小说结构艺术上的独创性

作者:张文龙
一、《红楼梦》的结构:
一座四壁生辉的迷宫迄今为止,在我国恐怕没有一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像《红楼梦》那样,曾引起如此广泛的赞叹和众多的争论。有人干脆把它称为“一座童话中四壁生辉的迷宫”(1)。
不过,文学评论家们在有一点上,意见几乎是一致的,都认为《红楼梦》的结构形式同它以前的章回小说迥然不同,是十分复杂的而又浑化无痕的。然而,在如何准确、科学地概括它,给它命名的问题上,或者望而却步、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或者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譬如,有人对它这样评价道:“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涛澎湃,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使我们兴茫茫沧海无边无际之叹”(2)。另一位专家在作了类似的感叹后,接着说它“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3)。
蒋和森先生一方面十分正确地指出,《红楼梦》的结构,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纵横交错,万象纷呈的生活整体”;另一方面,他把这种“多面地、立体式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构,称之为“多线结构”(4)。而我们知道,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也是一个多线结构。这样一来,就容易使两者混淆起来,从而使人们看不清它们在本质上的不同。
张春树先生把《红楼梦》的结构称为“网状结构”。可是,他未介绍这种网状结构有哪些特点。张先生认为,《红楼梦》中“颇有不接榫的地方”(5),并将原因归结为“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众所周知,曹雪芹曾对此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难道这位天才的艺术大师竟粗心到这等地步,连许多“不接榫的地方”都始终没有发现?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种“不接榫的地方”,恰恰是曹雪芹在长篇小说结构上的匠心的体现?
另外,有一个事实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其它章回小说一般都能被说书人采用,唯独《红楼梦》就不能呢?这难道同《红楼梦》的结构的独特没有任何关系吗?
总之,《红楼梦》的结构形式同它以前的章回小说究竟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给它命名?它的特征具体有哪些?笔者想就这些问题谈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