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与“木石姻缘”相对着的姻缘关系是“金玉姻缘”。这里“相对”的含意,就是互相对等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贾宝玉的婚恋中,存在着两条对等的婚恋线索;或者说,小说《红楼梦》实际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等距离的两种婚恋关系。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论证小说确实做了这样的设计,其次方是述论金玉姻缘的描写。
上篇
●合画同咏意须通
《红楼梦》的艺术构思最不同于别的小说的地方,是在小说的初始之处,通过图、诗、曲,用谶语的方式,暗中透露小说人物的命运,预伏小说的重大关节。这一关键之处即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子给宝玉看“金陵十二钗”图册,其中相连的是图与诗,后另出的是《红楼梦曲》,因此,阅读《红楼梦》,解读此第五回的图、诗、曲,是至为重要的关目。
如今我们既然说作者总体构思宝玉与钗黛二人的婚恋关系是等距离的,那么就必然包孕在这第五回中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图、诗、曲中。
所谓“金陵十二钗”,指的是《红楼梦》中十二个上等女子。顾名思义,人有“十二钗”,就应当有十二幅图、十二首诗、十二首曲与之对应。可是,偏偏只有十一幅画、十一首诗!为什么呢?作者使黛玉与宝钗两个人合一幅图,合一首诗。这就表明作者视她们等同的角色地位以及与宝玉等距离的婚恋关系。
画: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
诗:
可叹停机德,(甲戌本侧批:此句林)
堪怜咏絮才。(甲戌本侧批:此句薛)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图中“两株枯木”寓“林”字,木上所悬“玉带”之倒读即“黛玉”之谐音;“雪”谐“薛”,“金簪”寓“宝钗”,至为明晰,可见二人合一图。特别要指出的是那首诗。第一句称赞的是德,当指宝钗,小说中的宝钗每以淑贤之德称闻,故甲戌本有朱批:“此句薛。”第二句夸赞的是才,显指黛玉,小说中的黛玉则以灵秀之才饮誉,甲戌本也有朱批:“此句林。”第三句又叙林黛玉;第四句再叙薛宝钗。于是形成了黛玉占二三句、宝钗占一四句的独特格局。这是颇不同于我国古代列举分承的叙述传统的。——倘列举分承,则钗黛以一三、二四列承。诚若是,则一三者占先,二四者居后了。而此处一人占二三,另一人居一四,犹总分并列第一,不分高下。这显然是有意安排,是相同的角色地位与等距的婚恋关系囿使作者作出这样的设计。
在随后的《红楼梦曲》里,是有十二首曲分咏十二钗的,——哪岂不是存在钗黛孰先孰后的问题了吗?固然,红学界对第一第二首曲究竟哪一首咏钗,哪一首咏黛是有争论的。而笔者则以为,第一第二首曲的每一首都是合咏两人的!钗黛二人仍是同地位等距离的关系,让我们来分析破解一番。
曲一: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二: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第一曲“终身误”中,“山中高士晶莹雪”咏宝钗,“世外仙姝寂寞林”咏黛玉,显然是合咏了钗黛二人。“枉凝眉”中“水中月”与“镜中花”自然也是针对钗黛的双指合咏了。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具有谶语作用的图、诗、曲,是视钗黛为相同角色地位,与宝玉是等距婚恋关系的。同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又显然表明宝玉与钗黛都不是“地久天长”的婚恋关系,是“生离死别”的关系,一如图诗中的悲剧结局的暗示。
●“二玉”“二宝”距离同
作者心存这样的初衷,就会体现在由巨至细的种种构思中,我们且看宝玉与钗、黛亲缘关系以及结缘方式的设计。黛玉是宝玉姑妈家的女儿,“二玉”之间是姑表兄妹;宝钗则是宝玉姨妈家的女儿,“二宝”之间则是姨表姐弟,从亲缘关系说是完全等距离的。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表兄妹结合是最常见的也是视为最佳的婚配方式。这显然出于作者的精心设计,整部《红楼梦》,只有钗黛二人与宝玉存有这样的关系。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宝玉与钗黛二人结缘的方式。
贾府在京都,而黛玉住在扬州;宝钗祖上虽说是皇商,亦在京都,但宝钗出场之时,则是外任于京都之外。总之,与家处京都的贾府都远隔千山万水,怎么让宝玉与她们结缘呢?作者把笔轻轻一挥,让黛玉的母亲死去。——林如海对所托的贾雨村说道:“……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于是把扬州的黛玉送到了京都的贾府,遂与宝玉结缘,时在第三回开头。那末宝钗呢?在第三回结尾,即紧承黛玉来贾府的第二天,“……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居住的薛家姨母之子——表兄薛蟠,依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舅舅王子腾得了信,遣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笔者引上这一段文字,意在说明宝钗是紧跟着黛玉进贾府的。至于宝钗进贾府的真正原因,乃是宝钗“父亲也死去了”,薛蟠“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入部销算旧帐……”一句话,宝钗的入贾府的缘由是父死!总之,一个是母死,一个是父死。这些,都是在同一回,即第三回中叙述的,而所以分出“先后”来,乃“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这难道是作者偶然的信笔所至吗?难道不是出于等距离的考虑吗?
宝玉与钗黛等距离的婚恋关系则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大观园中飘忽着这样的空气:那位佩戴着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的宝钗以后要配有玉的公子的,而《红楼梦》中配玉的公子只有宝玉。此玉落草时为口中所衔已为一奇,更奇者此玉胎生时就已镌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联;奇中更奇者,此联与宝钗金锁上所刻构成了极为工整的对联。第八回,小说具体描写“二宝”初会时,当宝钗观赏宝玉的“宝玉”,脱口而念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宝钗的使女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在此含有双关意义的“一对儿”旁边,甲戌本有侧批曰:“不着而着。”而此第八回的标题诗的最后一句则为“试看金娃与玉郎”。这就是著名的“金玉良缘”说。
从读者的感情说,是希望“二玉”结合的。自从有了这个“金配玉”或者“玉配金”的说法以后,读者也就关心起谁有“金”饰物起来了。——这时,大观园里来了一个在才貌上足以与钗黛二人鼎足而三的史湘云,她竟有一个金麒麟!而当日国公爷的替身张道士在贾母、宝玉到清虚观打醮时,偏偏送给宝玉的法器正是金麒麟!可是,偏偏林黛玉对于“金”却一无所有!许多读者,对于林黛玉之无“金”,为之怅惘,为之困惑,为之叹惜!连黛玉也因自己无“金”而忧叹、伤心、使性。就在宝钗挂金锁、湘云现麒麟以后,黛玉曾叹曰:你(宝玉)既为我的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个宝钗呢?……(第三十二回)
于是,读者、研究者认定作者处理宝玉的婚恋关系时,是偏向于宝钗的。高鹗程伟元亦有鉴于“黛玉无金”,在所续的后四十回中作出了黛死钗婚的设计。其实不然,作者之使黛玉无金,正是从宝玉与钗黛等距离的婚恋关系考虑的。因为,当三位主人公降临人世之前,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与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已有“木石前盟”在先了!也就是说,因为先有了“木石前盟”,才设计出“金玉良缘”。假如黛玉亦有金饰物,岂不是让黛玉占有了“木石”与“金玉”双重关系,从而居宝钗之前,使宝玉与钗黛之间的等距婚恋失衡了吗?
●细枝末节多对等
作者的设计与思路是贯穿始终的,延伸到小说的细枝末节。
(1)赠荷包与绣肚兜。荷包在我国的婚恋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即为青年男女之间互赠的爱情的信物。第十七回中,黛玉赠给宝玉一个荷包,宝玉将它珍藏在内衣的衣襟上,这当然表明了二玉之间的婚恋关系。第三十六回补上宝钗为宝玉绣肚兜的情节,还特别点明绣的是“五色鸳鸯”。鸳鸯之为爱情的象征更是尽人皆知。荷包是藏在内衣衣襟上的,而肚兜则是系在肚子上的,书中的这些说明与照应决非闲笔。
(2)冷香与奇香。在读者的印象中,黛玉是“从会吃饭时便吃药”的病西施,药只与黛玉才有不解之缘。而宝钗则身体健康,从不生病吃药的。可是,作者偏让宝钗吃一种“冷香丸”,并且让她口中发出的冷香引得与她挨肩而坐的宝玉神往心迷,直嚷着要宝钗也给他一丸尝尝。这一回是二宝合传,——其回目为“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这“冷香”假如为宝钗所独擅,岂不是冷落疏远了黛玉了吗?于是,作者在第十九回补上黛玉有奇香一段。作者让黛玉点睛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不解,黛玉点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配她?”这样,作者之设计黛玉之有“奇香”以平衡宝钗的“冷香”,其用意就显而易见了。
(3)元春赐礼与凤姐下茶。同样曾使读者困惑不已的是,在第二十八回中,因到了端午节,已经封为贤德妃的元春赐礼品给宝玉及大观园的中诸姐妹。结果独独宝钗与宝玉一样多: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与数珠儿,别的都没有”。读者又在犯嘀咕了:为什么不让黛玉与宝玉的礼品一样多?至少也得让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礼品一样多啊!于是觉得作者将婚恋的天平又一次倾斜于宝钗了。
宝玉与宝钗的礼品一样多,果然暗示着二宝之间的婚恋关系,特别表示了皇妃元春的意图。其实,这里还是为了宝玉与钗黛之间婚恋的平衡,是为了抵消“明示”着的二玉之间的婚恋关系。在元春赐礼前不久的第二十五回,有“凤姐下茶”一个大关目。凤姐将暹罗国进贡的茶叶送两瓶与黛玉,两天后凤姐对黛玉说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儿?……你给我们家做媳妇,还亏负你么?”还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玷辱你?”下文是宝玉邀黛玉说话,凤姐回头向黛玉说:“有人叫你说话呢,回去吧。”便把黛玉往后一推,和李纨笑着出去。这里把二玉的婚恋关系揭示无遗。
茶在我国的婚恋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女子受聘,其礼曰下茶。……聘礼称曰‘茶定’、‘茶礼’、‘茶银’……。”清代福格《听雨丛谈·八·茶》:“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族皆然,非正室不用。”而茶叶之所以用作聘礼,据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茶不移本(根),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因此凤姐之下茶,决非泛泛之写。凤姐之敢于挑明二玉之间的关系,必当受之于贾母的暗示——凤姐是最善于揣摩贾母的心思,乃至于是贾母的代言人。
●揭解名讳得初衷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大凡含有寓意的,作为小说顶级层面的三个男女主人公——宝玉、黛玉、宝钗,必然更当如此。然而此三个人名的内蕴至今尚未被人破解,每每使人怅然。显然,破解这三个主人公的人名命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三人的命运,三人的关系——特别是婚恋关系。
要揭解宝玉、黛玉、宝钗人名的内蕴,首先对此三个人名的汉字的组合形式的特点进行分剖析解。——三人均为双名,共有六个单字。然而宝玉一名却分别与钗黛二人相重:与黛玉重“玉”字,与宝钗重“宝”字,于是三人的名字就只是由宝、玉、钗、黛四字组成。因此:或者是宝玉之取名是有意在宝钗中取“宝”字,在黛玉中取“玉”字;或者是当作者设计了“那青埂峰下的顽石”化为“通灵宝玉”并决定了将此“宝玉”作为了小说第一男主人公的名字以后,有意使这两个“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女主人公的名字中一个含“宝”字,另一个含“玉”字。这两者必居其一。这样,宝玉之与钗黛二人的等距离关系已显端倪。
具体说来,一、“宝玉”其名有三个含义——(1)“宝钗与黛玉”,表示与钗黛二人等距;(2)对黛玉而言,“宝玉”即是“宝(宝玉)加玉(黛玉);(3)对宝钗而言,“宝玉”则是“宝(宝钗)加玉(宝玉)”。二、“黛玉”的含义是“黛加玉(此玉指宝玉)”;三、“宝钗”的含义是“宝加钗(此宝指宝玉)”。以此表明第一男主人公宝玉与并立第一的女主人公黛玉宝钗的关系是绝对等距离的;同时自然也表现了黛玉与宝钗的角色地位也是完全等同的。由于作者对此三位主人公取名的独特的匠心,使人们对宝玉分别与钗黛二人的两两简称每每感到为难:——如宝玉与宝钗,同取首字为“宝宝”,不成简称;同取尾字为“玉钗”,“玉”字则与黛玉相混,两人间交叉取首尾字,则得“宝钗”与“宝玉”也不成简称。若让宝玉与黛玉取两两简称,产生的情形与宝玉与宝钗取两两简称时相仿。只有“宝钗”取“钗”、“黛玉”取“黛”而组成的简称“钗黛”的含义才是明晰的,因为“钗”、“黛”两字分别是两人独有的。但是,宝玉与钗黛两人之间分别有一种更为明晰的简称:宝玉与黛玉简称为“二玉”,宝玉与宝钗简称“二宝”,此又正是脂批中每每使用的!
那么,此二人独有的“黛”与“钗”的取意又何在呢?
先说“钗”字。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首饰。《释名·释首饰》:“钗,叉也;像叉之形,因名之也。……”《玉篇·金部》:“钗,妇人歧笄也。”《正字通》:“钗,妇人两股笄。”可见,“钗”是分叉成两股用以夹发的首饰。而“叉”字的基本意义是“分成两端”。这就是宝钗的“钗”的含义的原意。
于是,在古诗文中表示象征意义的时候,由“分成两端”引发,表示“分离”,特指“夫妇分离”这一十分经常十分固定的意义。“钗分”、“分钗断带”都是表示夫妇分离的专用词语,《后汉书·灵帝纪》:“夏侯氏父母曰:‘妇人见去,当分钗断带。’”《艺文类聚·卷32》引梁·陆罩《闺怨》诗:“自怜断带日,偏恨分钗时。”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有时竟或用“断钗”、“折钗”表示夫妇的死别:唐·韩偓《寄恨》:“秦钗枉断长条玉,蜀纸空留小字红。”《才调集》卷十有无名氏《杂诗》十七首之十:“折钗破镜两无缘,鱼在深渊月在天。”说的就是死别。
小说引用“宝钗”的这一隐义,仅第六十二回为宝玉做生日时就有两次:一是香菱指出“宝钗”二字的出处为“宝钗何日不生尘”,此为李商隐《残花》诗,全首是:“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诗意为丈夫远行,思妇独梦怀远。因丈夫长离不归,思妇遂无意梳妆打扮,遂致“宝钗”生尘,其意自是夫妇分离。特别是下文宝玉与宝钗对点射覆,宝钗覆“宝”字,宝玉射了一个“钗”字,用的是宋·郑会《题邸间壁》中“敲断玉钗红烛冷”,此即“断钗”,实在是至为不祥之语,暗示他们后来必离而无合。
上文叙明,“钗”的特征是“两股”,“两股”方能夹发。“钗分”的意义正是由“两股”分为“一股”引发的。钗存一股是绝对夫妇分离的意义。《长恨歌》中“钗留一股合一扇”之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死别即为典型例证。而太虚幻境中关于钗黛的图诗中的图画恰恰是“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钗)”,——这里“簪”就是“钗”,且曰“一股”,另一股已然分离①!
再说“黛”字。“黛”字的原义是十分单纯的,是一种颜色,青黑色。由于常作画眉的材料,可以指代女子的眉毛,如“眉黛”;有时转而代指青年女子,如“粉黛”。所以,要破解“黛”字的隐含意义显得十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从“钗”字的破解中得到启发。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钗”字的含义,其实只它的声旁“叉”字就完全包含了。那末,“黛”字是否也如此呢?笔者以为正是。“黛”字的含义正全在于“黛”字的声旁“代”字!
其实,代玉还是黛玉的初名。我们知道,《石头记》的早期抄本《己卯本》、《庚辰本》中的“黛玉”都写成“代玉”,这曾经使笔者颇为纳闷,开始仅仅以为是抄手躲懒从简而擅自用同音字替代的方式,然而细加思考,这种想法不能成立!“黛”与“代”是什么关系?“代”是“黛”的声旁,两字是同音关系,但决不是繁体字与简体字、本体字与异体字、正体字与俗体字的关系。怎么可以随便互相替代呢?假如作为声旁的同音就可以替代本字的话,文字的使用岂不乱了套?“贷、岱、袋、玳”等字不是都可以写成“代”字了吗!或者竟然可以将“湘云”写成“相云”,“宝钗”写成“宝叉”,“贾政”写成“贾正”了。……这还了得!从《红楼梦》的文字应用的实际看,也决非如此。别的不说,只说湘云,己卯本庚辰本上都是湘雲,没有一处是湘云的!而且连彩雲(贾环婢)、素雲(李纨婢)之雲,也没有写成“云”字的!可见抄手在抄人名的时候,还是十分规矩的!要知道,黛玉可是小说的第一等主要人物啊!这能容得如此草率吗?即令抄手因避繁而如此躲懒,抄主也必不允许。特别是今存之《己卯本》与《庚辰本》都不是一个抄手抄誊的,有七、八个之多,可是他们大都写成“代玉”!难道这七八个人是互相串通约定的吗?或者是抄主在抄前指定的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使人判断作者最初的原稿上就是“代玉”而非“黛玉”!正象《庚辰本》的“英菊”到后来改成“英莲”,“蔡信”改成“余信”一样,“黛玉”是由“代玉”改成的。代玉是黛玉的初名。当然,在《己卯本》、《庚辰本》上也极偶然出现“黛玉”的,但笔者以为,今见之《己卯本》、《庚辰本》已是过录本,这种过录本上“代玉”“黛玉”并存的情况正是改名过程的孑遗。
因此,要破解“黛玉”的名字,应当从破解“代玉”入手。“代”,《说文》:“代,更也。”段玉裁注曰:“更者,改也。……凡以此易彼,谓之代;次第相易谓之递代。”也就是说“黛玉”在与宝玉的婚恋关系中,是被替代的角色!所以,黛玉的命运与结局,她与宝玉的婚恋关系不可能是终结的,是被替代的,即早早结束的。这应该就是“黛玉”这一名字的具体含义了②。
总之,“钗”与“黛”的含义,表明钗黛二人与宝玉的婚恋关系都不可能有美好的终结,都是悲剧。若仿照古注的方式,不妨注曰:钗,叉也;黛,代也。
至于黛玉、宝钗的对等关系,我们还可以从这一层去理解:
黛——粉黛——古代女子的代称;钗——裙钗——古代女子的代称。作者将“黛”与“钗”分别作为两个顶级层面的人物的名字,其用意自然表明她们的角色地位以及与宝玉的婚恋是等距离的。
下篇
●“真是一对”语双关
我们再分别以宝玉宝钗为视角去解读二人间的关系。
先以宝玉为叙述视角。
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是小说第一次正面叙写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缘,应该说,这回目的拟定富有深意,或者说,对“金玉姻缘”具有定位的意义。上文说及,宝钗生病,宝玉前来探视。寒暄以后,通过宝钗眼中的宝玉的服饰,叙写到“项上挂着长命锁、寄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于是宝钗主动提出鉴赏宝玉的通灵宝玉的要求。宝钗仔细鉴赏通灵宝玉的正反两面: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里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莺儿也嘻嘻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字,我也鉴赏鉴赏。”……宝玉看了(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字样),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儿。”
宝钗念了两遍,精于诗词联语的宝钗当然十分明白“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自己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一对儿”;而且更知晓此吉祥语“一对儿”的隐寓之义。显然,让宝钗从嘴里说出“是一对儿”是不可能的,有违作者对宝钗形象与秉性的定位,所以借了侍女莺儿的口。而宝玉则说了这句双关语:真与我的是一对儿!引文中两次出现的“一对儿”是“关键词”,这应当看作宝玉对宝玉的婚恋关系的第一次表态!
●“见姐忘妹”非偶然
——“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一些评论家的文章,总是说只有黛玉才与宝玉相知、相契、相恋,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宝玉与宝钗之间常表现有叛逆者与卫道士之间的冲突。然而,在第二十八回中,黛玉却是这样数落宝玉的: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这是说宝玉对宝钗也有一种爱情的企求。黛玉的数落是有根据的。该回写元春端阳赐礼,赐予黛玉的只是与探春姐妹相同,只两样礼物:宫扇与红麝香珠;而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多,多了两样——凤尾罗与芙蓉簟,宝钗遂“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并且因此而更是避着宝玉。然而,宝玉偏偏向着宝钗要看与自己一样的红麝串:
宝钗原生得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的事来,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给他,他也忘了接。
这里对宝玉的内心过程写了四个层次:一曰“动了羡慕之心”,二曰产生“一摸”之想,三曰勾起“金玉”之思,四曰导致发“呆”之态。这就是宝玉对于宝钗的那种特有的情恋。是的,宝玉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对黛玉,是有情而亲之近之;对宝钗,是有情而敬之远之。
——“那一个有造化消受你们主儿两个呢”!
在第三十五回中,由于宝钗的侍女莺儿特别手巧,被袭人拉来为宝玉编织用于拴系扇子、香坠、汗巾的“梅花络”丝绦,宝玉一面看着莺儿编织,一面与她闲话,十分喜爱。那宝玉竟然情不自禁地试探着对莺儿说:“我常常和你花大姐姐说,明儿也不知那一个有造化的消受你们主儿两个呢。”宝玉之对于莺儿,本是“爱屋及乌”,这里更是“由乌及屋”,因此把宝玉艳羡宝钗的复杂的内心给透露出来了。下文是宝玉见莺儿姣腔婉转,语笑如此,早不胜其情了,哪堪更提起宝钗来?——能说宝玉的心中眼里只有一个林黛玉,没有薛宝钗吗?
——“都不如宝丫头”,“倒也意在望外”。
也是第三十五回中,薛姨妈宝钗母女来怡红院看望宝玉,恰贾母亦在。贾母与薛姨妈闲谈,说起李纨、凤姐、探春诸姐妹,有以下一段:
贾母道:“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确,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了,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黛玉,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
“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这也是一个显例,表明着宝钗在宝玉的心中有着显著的地位。
●“金饰”总在心头萦
再以宝钗为叙述的视角。
这里最为主要的一点是,宝钗亦视宝玉为唯一,这与黛玉相同;不同的只是,示爱的方式却是各有特点的。
——“我今儿倒要瞧瞧”。
小说多处说到,因为宝钗有金锁,将来所配的是要有佩玉的。因此,宝钗就特别关心有玉的公子,以及其他有金饰物的小姐。
上文曾经叙述过,第八回中,宝钗生病,宝玉看望宝钗,有以下一段叙述:
(宝钗)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宝钗是主动地说要鉴赏鉴赏宝玉的通灵宝玉,下文且读两遍玉上的对子“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仔细体会与自己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匹配关系,这无疑引起她的无限遐想与情思。
——“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
第二十九回中,清虚观道长张道士,把包括“点翠金麒麟”在内的一大盘道士传道的法器,作为玩物赠与了宝玉。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带的东西上,才是留心呢!”宝钗听说,回头装没听见。
史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贾母是记不清了,——那是因为年纪老了。从小就与湘云一起长大的宝玉与精明能干的探春竟压根儿没在意,宝玉是因为男子的粗疏而视若无睹;探春则因与自己无关,故并未在意。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记忆力是有选择性的!然而,后来贾府的宝钗不但知悉湘云有金麒麟,而且还知道“比这小些”!可见观察之细致,记忆之真切!其所以然者,乃自己有可配“玉”的“金锁”,故关切谁亦有“金”耳!黛玉针对探春的问话有一句“冷笑”的答言:“他(宝钗)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带的东西上,才是留心的呢!”这一答言对揭示宝钗的隐秘有一语中的的犀利。
第三十一回中,史湘云来了。心里坦荡的湘云,见宝玉不在,劈头就问:
……湘云问宝玉,道:“宝哥哥不在家么?”宝钗笑道:“他再不想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好玩笑,这可见还没改了淘气。”……
“他再不想别人,只想宝兄弟”。这句话出自宝钗,真是石破天惊!这不是有酸酸的、妒妒的味道吗。这实在是一句心想口应的潜意识流露!是一种女性的“爱情是自私的”潜意识!妙却妙在其破折号后两句“两个人好玩笑”,(此破折号是笔者所加,诸整理本所无)这实在是一种拙劣的解释,是拙劣的掩盖!诚然,湘云惦着宝玉或许是“好玩笑”,而出自宝钗的口中却是完全的醋意了!宝钗之所以补上这两句,正是对其前一次遭黛玉奚落的一种补救。因为她说完后就自我觉察,此话又说漏了嘴,她的内心深处的爱情排他性的潜意识又裸露出来了!于是故意曲说湘云之关切宝玉是两人间“好玩笑”、“淘气”,而不是旁人一听本就明白的那种“情”的关切、情的醋意。
——“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
第三十五回叙写宝玉通过袭人转辗请来宝钗的丫鬟莺儿打绦子。而当莺儿问宝玉打“装什么的络子”时,宝玉回答说“不管装什么,你都每样打几个罢。”正说明并非要紧的活儿,不过是让宝玉借机接触宝钗、借机接续“金玉良缘”而已!莺儿倒是憨态可掬——拍手笑道:“这还了得!要这样,十年也打不完了!”接着莺儿发了一通什么样的物件饰物用什么样的绦子颜色相配的“美学”见解!而当说及丝绦子的花样,一口气说出“一炷香”、“朝天凳”、“象牙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攒心梅花”……,真是叹为观止!
莺儿结果打的究竟是什么“玩意儿”?宝钗来了!
宝钗坐下,因问莺儿:“打什么呢?”一面问,一面向他手里去瞧,才打了半截儿。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鸦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太暗。依我说,竟把你的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
最后是由宝钗决定的,——打上一根络上“通灵宝玉”的丝绦!上次是宝钗主动鉴赏“通灵宝玉”,由莺儿点出“玉”“金”是一对;这次由宝玉的“不管打什么”到宝钗决定打“玉络子”!——宝钗提出打“通灵宝玉”的“玉络子”,这不是宝钗关心着“金玉良缘”,提醒着“金玉良缘”,强化“金玉良缘”吗?还说用“金线相配”,——“金配玉”,宝钗亦黠矣哉!
——“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
宝钗的对宝玉的特殊情意,有时正是从“反面”折射出来的。在一般人的思维中,以为是“无情寡意”,其实是“深情厚意”。
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宝钗黛玉探春姐妹均在王夫人处,——以下的情节是:
……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和黛玉吃饭。林黛玉也不见宝玉走,便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走。林黛玉道:“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说着便出去了。宝玉道:“今儿我还跟着太太吃罢。”……,……。宝钗因笑道:“你(宝玉)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宝玉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一时吃过饭,宝玉一则怕贾母记挂,二则也记挂着黛玉,忙忙的要茶嗽口。探春惜春都笑道:“二哥哥,你成日家忙些什么?吃饭吃茶也是这么忙碌的?”宝钗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孱些什么?”……——甲戌本
这是《红楼梦》中最为精彩的细节描写之一。这里只说宝钗。宝钗不仅有洞穿他人内心的心灵,还有一双拐弯的眼睛。林黛玉的“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只有宝钗洞若观火,知道是一句假话,实际上黛玉是在等宝玉一起走——因为人人都吃饭,所以“他不吃饭”的“潜台词”是:你除非不吃饭,假如吃饭,就该一起走。因此,宝钗知道黛玉根本没有“先走”,而是在门外的另一侧等着。下文黛玉宝玉相见时,黛玉恰用“理他呢,过一会就好了”对宝玉反唇相讥!可见说走而未走,正在门外等着。因此,宝钗劝宝玉“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一趟”!这不是有拐弯的眼睛!接下来宝玉的匆匆忙忙“要茶嗽口”,探春惜春还是不知其意;又是宝钗洞若观火!知道宝玉是赶着要去“瞧林妹妹”!
是的,从这一情节看来,宝钗竟然一无“爱情”的排他性!看不出宝钗丝毫的“酸”、“妒”,“醋意”!对宝玉黛玉之间发展着的爱情,是何等的乐观其成,是何等的乐促其成,几乎是君子成人之美了!
但是,我们若反过来一想,她为什么有“洞穿他人内心的心灵”,为什么有“一双拐弯的眼睛”?为什么总是比精明的探春高出一筹?她所洞穿的,为什么总是宝玉黛玉的心灵?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她特别在意宝玉!特别在意自己的“情敌”黛玉!特别在意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恋!不就是她对宝玉特有的情愫吗?难道还有别的解读吗?
●关键时刻明心端
宝钗之对宝玉的关心,常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内心的倾向,体现出异于他人的的情旨。有这样两个鲜明的例证。
我们曾经说过,在宝玉的婚姻“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中,凤姐持“木石”,元春持“金玉”。元春的“端午赐礼”,独使宝玉与宝钗的一样多,可为力证。
——“岂不有意和他争驰了?”
十八回元春省亲,元春十分称赏宝玉对大观园预作的题额与对联,只是将宝玉题的“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因此要宝玉对她喜欢的“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稻香村”各作一首五言律诗。
(此)时宝玉尚未作完,才做了“潇湘馆”与“蘅芜院”两首,正做“怡红院”一首,起稿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推他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况且蕉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么?”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眼前现成的句子竟想不到,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后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也悄悄的笑道:“还不快做上去,只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一面说笑,因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这里不仅可以看出宝钗特别细心,显然她掂量出元春对宝玉的重要性,对贾府的重要性,对自己的重要性,于是瞅准时机作出得体的建言,看似随意,其实精心。正是此事以后,元春深取宝钗。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重要的情节场面,合府上下都得亮相表态。老祖母的溺爱,王夫人的疼爱,凤姐的关爱自然不在话下。宝钗是怎样表示她的态度的呢?小说是这样叙写的: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致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
“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这是托与别人看的,这叫作“师出有名”,——我来怡红院是有正事,是送药的;不是“逾墙钻穴”之辈的苟且。但是,我们只要稍稍细想,——贾母王夫人凤姐还不知道延医诊治?还用得着你宝钗送药?所以,此来送药是假,表态是真。表的什么态呢?即是“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那“咽住”的下半句话自然是“心疼”二字!不咽住“心疼”,即是情侣的话,咽住后才是宝钗的话。但是,那咽住的话,宝玉还是听出来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这“深意”自然是情侣的心声。再说那神态——“……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这也是掩盖不了的情侣的神态。——宝钗,确实是也深爱着宝玉的。
还有以下一些细节。第三十二回,袭人向宝钗说起宝玉对穿戴的衣物十分挑剔,“不要家里这些活计上的人做(指专职缝衣工匠)”只要袭人等贴身丫头作,而袭人忙的无法顾及。于是,宝钗主动笑道:“你不必忙,我替你作些就是了。”第三十六回,还写到宝钗主动为宝玉绣肚兜的事,而在生活中,在文学作品里,在爱情文化里,为男的缝衣制鞋,就是示爱的标志。
宝钗有异于黛玉的端淑贤惠,有超出黛玉的细致体贴,然而,“金玉姻缘”,却注定是悲剧,在前一篇中,我们已经引用过脂砚在第二十回中的批语——“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宝玉最后还是弃宝钗而作和尚去了!前一篇中同时说到,黛玉之与宝玉,是“死别”,客观原因所致,是“身不由己”;而宝钗之与宝玉,却是“生离”,是被宝玉之“活弃”,——若从这样的悲剧意义评价,则宝钗的结局之悲更甚于黛玉。
诗云:
淑媛行止说愚智,送药改诗显才思。
金玉姻缘空说好,生离命定凭谁知?③
注释:
①关于宝钗的“钗”字寓隐夫妇分离意义的,可详参吴世昌先生《《红楼梦》原稿后半部若干情节的推测》,收载于其著作《红楼梦探源外编》。
②可参徐乃为《黛玉初名代玉考辨》,载2005年第2期《贵州社会科学》。
③此说作者的构思是让宝钗与宝玉“生离”,黛玉与宝玉是“死别”,可参徐乃为《钗黛结局其悲孰甚》,载2003年第4期《明清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