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并其作者曹雪芹的文物,陆续有所发现。本文拟就其中尚未正式发表或未经普遍知闻的几种,试作简要叙录,供大家研究参考。
传世文物和考古发掘有其情况上的不同之点。它们发生真伪可靠性问题的情形要多一些,又不同于地下文物出现时往往可以是成批、成组、成套的一种存在,而更多的是零星而孤立的东西。换言之,其所以能被保存流传下来,偶然性更大。这就使研究者在掌握它们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上,要困难得多。这样不但在估计文物价值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片言可决,而且还会导致不同看法,一些专门性较强的商榷常常伴之而生,这对广大读者群众说来,有时不是那么迫切需要或便利接受的。实事求是地看,这原本也是考察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非正误,只有在充分讨论之后才会益趋明确。但本文只是一般报导性质,尽量避免多所枝蔓。至于文内所提供的一些个人的看法,由于难免还有表面性、片面性,因而缩小或夸大甚至讲错了文物的价值意义,都是十分可能的。希望读者审辨取舍,并予指正。
以下试就五项文物加以叙录:一,板本,二,笔山;三,图章;四,硯石,五,画象;附录一项。画扇。
一板本
“板本”,借其通用泛义,实指写本。解放以来《红楼梦》乾隆写本的发现最为丰富,蔚为大观(已各有文章介绍,今不缕述)。但是最为难得的恐怕还要数最后在南京出现的一部。因为此本曾藏于靖氏,所以姑简称之为“靖本”。
靖本有两个特色;一、它保存了很多不见于其他诸本的朱墨批,见于他本的,也多有文字异同;二、小说正文也有独特的异文.附带可以提及的,靖本里面还偶然保存了另一“夕葵书屋本”的过录残页一纸,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靖本原书,笔者未及目验,即因不慎而遭迷失,幸而由毛国瑶先生将不见于戚本的批语都忠实地摘录下来了。本节叙录,一则在介绍梗概,二则也为向有关方面请求留意调查它的下落,希望还能找到,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引起此本的目前保存者的重视,作出报导。
靖本一如其他抄本只存八十回为止的“前半部”,中缺第28、29两回,(第30回残失三页),实存七十八回。分釭为十厚册,而又系由十九小分册合装而成[1]。每分册皆有“明远堂”及“拙生藏书”篆文图记。书已十分敞旧,书叶中縫折处多已断裂.字迹亦多有螙损及磨失之处。
从书中情况看,第17、18回在庚辰本原为相连的一个“长回”的,此本已经分断,但分法与戚本不同,这一点和另外一二处痕迹,说明此本年代可能比庚辰本略晚,而早于戚本。又其间有三十五回(11,19—21,25—27,31—36,38—40,44—46,5l—52,55—62,68—77)全无批语。缘故未易遽断,或者可能是有所集抄拼配的一个本子。就它17、18两回部分而言,说“比庚辰本略晚”,盖是,但又有比庚辰本为早的个別迹象(详下)。这些矛盾现象,说明配抄的可能要大些。
所存四十三回的批语,有眉批、行间批、句下夹注批、回前回后批等不同,朱墨杂出,有一条竟是用墨笔将朱笔(文义未完)涂去。文字错乱讹误较甚,有些竟难寻读。情况是出于过录无疑。
摘录者当时只以戚本对照,录出了为戚本所无的批语共计一百五十条。这些,当然有一部分是虽为戚本所无而另见于他本的,但是文字时有异同,又常有比别本多出的字句。所以其价值并不因别本有之而减低。摘录者十分忠实仔细,错乱讹缺,一一照旧,连细微的虫蛀磨损等处也都标记说明。因原本迷失,这些摘录便成为很可宝贵的资料。
批语因校读不易,尚需多加研究。本文只简介几个较为明显的要点,不作详尽的论列。
批语有时就小说塑造人物的成就,加以揭橥。例如:
“阿凤三魂已被作者勾走了,后文方得活跃纸上。”(第3回)[“三魂”下,别本有“六魄”字,“勾走”别本作“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