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红楼梦》卷首神话解—《雪芹胸中有共工》第八章

作者:杨光汉

打开《红楼梦》第一页,便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接着,作者又用含蓄的笔调,点出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把这样两个神话摆在一起,同时冠于卷首,曹雪芹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
要讨论这个间题,还得从女娲、共工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本貌、演变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谈起。
一、女娲、共工是什么样的形象
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女娲的名字,已早见载于屈原的《天问》,但语焉不详,直到汉代人的著述中,才有了关于她炼石补天的记述。共工怒触不周山、地陷东南的故事,在《天问》中已经提出,①但也是在《列子》、《淮南子》中才有了较为清楚的轮廓。下面是《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
昔者共工与撷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晨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两个故事,和我国其他的古代神话一样,都是远古时期的自然现象、人和自然的斗争以及先民的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共工是破坏性的、巨大自然力(比如地震、火山、洪水等)的神话表现,女娲则是人类征服自然力的雄伟气魄和智慧的化身。因此,单就这两个神话的本貌而言,应把女娲视为保卫人类共同利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的英雄;共工则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动荡和灾害的恶神。
但神话虽然是原始人的创造,当它们被文字记载下来时,却已经是阶级社会了。原先那种统一的全民利益既已不复存在,原始人创造的、体现他们共同感情的神话故事自然也就随着两种文化的对立而分裂了。一个女娲变成了两个女娲:一个是劳动人民自身力量和愿望的表现,另一个是高高在上,化育万物的“救世主”。共工也一分为二:一个是自然力的象征,另一个是具有破坏性的社会政治力量的代表。也就是说,一个女娲、共工,是先民原有的创造;另一个女娲、共工,是统治阶级改造过的形象:打上了阶级烙印的形象。
这两个神话人物一经打上阶级烙印,改造、变质之后,就成了在政治意义上互相对立的角色,甚至还被转化成了历史。东汉高诱注《淮南子》说:“女娲,阴帝,佐伏羲治者也。”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女娲成了最高统治者的神话表现。
《列子》说女娲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保留着神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