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雍容


我们的祖先虽然把文章捧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但这样的荣耀,在昔日,是轮不到小说的。所谓文载道,诗言志,在传统文学里,能够传播圣贤之道的“古文”地位最高,能够兴、观、群、怨的诗歌紧随其后。至于小说,那是九流之末,稗官野史,闾巷流传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文言小说还能混杂在笔记中自抬身价,白话小说明摆着就是给市民消费的。直到小说创作极为繁荣的明清时代,仍有很多作者羞于在封面署上真实的姓名,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也不被同时代人看重。以致于如今所谓“四大名著”和其余一二三流白话小说,身世清白的就没有几本,累得学者考据争执不休。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小说作者每喜在作品中穿插韵文。夸张点说,无诗不成小说。这种情况的造成,首先和小说的源流发展有关。文言小说到唐代达于一个高峰,本来就是科举的附带产物。唐代举子有向高官名流“行卷”的风气,就是考试之前把诗文集合起来设法投递给他们,引起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和揄扬,以影响主考官的印象。传奇小说因为能够同时看出“诗才、史笔、议论”,成为行卷的重要组成部份。将诗作糅合在小说里,成了一种习惯。唐代传奇中神仙狐鬼往往出口成章,最典型的莫过于《周秦纪行》《游仙窟》等篇。
白话小说则产生于民间艺人“说话”,与变文俗讲等说唱艺术密不可分,韵文部份,既可以作为“入话”,吸引观众注意力,又可以作为故事片段之间的过渡,还能代替一些不宜宣之于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三言》里凡属宋元话本遗篇的,这种痕迹十分显著。比如警世通言卷8《崔待诏生死冤家》(也就是元话本《碾玉观音》)开头,接连引了十几首诗词作为“入话”,中间以“苏东坡道:不是东风断送春归去,是春雨断送春归去。有诗道……”这样的形式连缀,卷38《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话本《刎颈鸳鸯会》)用“奉劳歌伴,再和前声”十首商调《醋葫芦》小令作为情节的过渡,“说话”遗痕宛然。
从话本脱胎的小说,韵文水平相对差些。它们多放在章回首尾和关节处,既然是吸引看客的拨浪鼓,或卖关子的惊堂木,最要紧是抓人、易懂、包袱脆,是否工稳并不太重要,与小说情节本身时若两层皮。这类韵文也不一定由小说作者本人完成,唐代诗人罗隐的咏史诗历来都是历史演义的万金油
到了白话长篇小说,理论上讲,穿插韵文已然不是实际的需要,但这种传统并未消失。作者有意识在小说里炫耀诗才,也是重要的原因。前面说了,小说本身地位低下,而小说里原创诗词,可以显示作者“正统文学”的素养。脂批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这句话从动机来讲恐怕冤枉了雪芹(详见后),但从效果来说并不错。除了《红搂梦》里的诗词,雪芹遗作只剩下敦敏记录的一联残句。《花月痕》的作者,着意于诗词处有过于小说本身,那才是真正的“传诗之意”,让诗词借小说流传而流传。
这样一来,一方面,这些韵文本身可以帮助判断小说作者的“出身”,譬如《金瓶梅》作者虽有“嘉靖间大名士”王世贞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