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涓、张伟然
一、问题的提出
毫无疑问,“巫山神女”及其衍生的“云雨”意象,已成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自宋玉在《高唐》、《神女》二赋中塑造出“巫山神女”这一形象以后,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词语如“朝云暮雨”、“行云行雨”、“云雨”、“巫山”、“巫阳”、“高唐”、“阳台”,便逐渐在以汉语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已成为其描写情爱的专有语汇[1]。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已有很多成绩。1935年闻一多先生发表了著名的《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2],随后陈梦家先生发表《高禖郊社祖庙通考》[3],也涉及到了高唐神女的问题。此后有关的研究更是绵延不断,叶舒宪先生先后发表了《神化——原型批评》和《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两部与之有关的专著[4],还有不少人发表过一些单篇论文[5]。
闻一多先生的主要贡献在于将宋玉所创作的高唐神女这一文学形象与上古史中的一些史实联系起来,从而着力于从古代社会风俗的背景中挖掘这一传说的深层意蕴。他先是注意到“巫山神女”的性别特征,论证了“巫山朝云”与《诗经·候人篇》所谓“南山朝隮”之间几至已“融为一体”的关系;继之论证了“高唐”即楚之“高禖”。陈梦家先生祖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巫山神女”作为“帝之季女”的“巫儿”身份。这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所继承,后来陆续发表的有关论著不断地重复着他们的资料和结论。
叶舒宪先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闻、陈两位先生的视野,他将目光投向域外,以“高唐神女”作为中国的美神与西方的维纳斯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比较研究,使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但就“高唐神女”的原型而言,他比前人并没有新的实质性创获。在《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的第375页,他认为:“宋玉所讲的怀王梦神女之事有没有可信性,根据故事的内容就可知答案只有是否定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神话传说吧。”而第378页则记录了他发自内心的一段真实感受:
为了切身体会高唐奇景,我曾带着十分向往的心情游三峡观巫山,谁知所获视觉印象与《高唐赋》所描绘的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或许这其中有二千多年的风雨沧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异方面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也见不到一点“猛兽惊跳”、“虎豹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