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君廷 王世林 王津平
《红楼梦》中的贾母----地位尊贵、经济富有、内心悲苦的孤寡老太太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贾母这个艺术形象。以往人们研究贾母这一形象时,大都认为她是一个极端的享乐主义者。然而,如果在知道了周汝昌、刘心武先生对贾母生活原型的研究后,再看曹雪芹的描绘,就不难发现在贾府中贾母老太太的地位尊贵、经济富有、喜欢热闹的背后还有着内心悲苦、强颜欢笑的一面。

一、贾母的地位尊贵

根据周汝昌、刘心武先生的研究,贾母的生活原型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李氏,李氏嫁给了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父亲曹顒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失去丈夫和唯一儿子的李氏在康熙皇帝亲自主持下,挑选了曹寅胞弟曹宣的儿子中品行较好的曹頫为继子。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不仅表明其与曹家非同寻常的关系,更使李氏得到了清朝君主无微不至的特殊眷顾,这无疑会给李氏罩上了极其恩宠的光环,极大地提高了她在贾府中的政治地位。而曹氏家族的人简直就视她为康熙皇帝在家族中的代表。而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描绘来看,曹頫可能还有个哥哥,也就是《红楼梦》中贾赦的生活原型。李氏选择了曹頫,却使曹頫的哥哥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曹雪芹正是根据这一历史真实创作了贾母这一艺术形象,还通过描绘贾母老太太与贾赦的矛盾,揭示了贾母在地位尊贵、经济富有,有着众星捧月般的表象中还隐涵着内心的孤独和悲苦。

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中,贾氏家族分为宁、荣两府。贾演居长,被封为宁国公;贾源居次,被封为荣国公。荣国公贾源去世后,儿子贾代善袭了爵位,妻子是金陵世家史候的小姐,就是贾宝玉的祖母、林黛玉的外祖母贾母老太太。贾母是荣国府的老太太,荣国府中的所有人都围绕着贾母老太太一个人转,是正常的。然而,曹雪芹的笔下为何连宁国府中的贾珍、尤氏等也都以贾母为中心,围着老太太转?都在贾母面前承欢,千方百计地哄着老太太开心?曹雪芹进行这样的描写,让人细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

在封建家族里,遵守的是长房为尊的地位秩序。贾母在家族中的辈份虽高,但她毕竟是个女性。荣府的地位又在宁府之下。况且,贾珍又担任了贾氏家族的族长。贾珍在贾氏家族中的地位应当是高于荣国府中任何一个人的。而在曹雪芹笔下他的实际地位却不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皇权是至高无尚高于一切的。由于康熙皇帝对贾母的生活原型的特殊眷顾,又由于荣国府贾政的长女元春进宫册封为贵妃,荣国府这时的实际地位和荣耀已经高于宁国府了。元妃省亲,贾珍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宁府的会芳园让出来建造大观园。族权在皇权面前黯然失色了。无春省亲的那天,她的大伯贾赦只得到一个“监督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十八回)”的杂活。贾珍的地位就更靠后了。荣国府中的长子是贾赦,可作为长子的贾赦没有居住在荣国府内,却由次子的贾政与贾母一起在府内居住,这在封建社会又是一个十分违反常理的事情。曹雪芹这样进行描写,正表明他在其中隐涵了李氏过继曹頫的历史事实。

贾母在荣府中颐指气使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康熙对贾母和生活原型的特殊恩宠,又大大提升了贾母在宁荣两府中的政治地位。也就很好理解贾母对贾氏宗族的族长贾珍办的事情不满意了,随便叫过来就可以骂一顿,曹雪芹笔下的贾珍却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当小辈。比如宝玉挨打,袭人听焙茗说,是因为薛蟠说了宝玉与琪官的缘故,薛姨妈和宝钗都误以为真,劝薛蟠说话注意,避免给人以口实,谁知薛蟠见母亲和妹妹听信了外人的话,也来赖他,气坏了,说道:“……那一回为他不好,姨夫打了他两下子,过后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治的,好好儿的叫了去骂了一顿。今日越发拉上我了!(三十四回)”

二、贾母的经济富有

宁荣两府的上上下下的各色人物,既发自内心地仰慕她尊贵的政治地位;又觊觎她那一房及她从娘家带来的巨额财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母的经济富有作了细致的描述。不要说她给宝玉的那件产自俄罗斯华美的孔雀裘,也不要说她给包括史湘云、薛宝琴在内的众女儿各种珍贵高档的服装,更不要说那产自苏州的价值连城的珍玩“慧纹”等等。荣国府的管家凤姐已经和鸳鸯联手偷出她的东西出去换了银子堵亏空了。贾母出二十两银子要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引起凤姐一痛抱怨,贾母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十分喜悦”,因为表面上凤姐是在抱怨,而实际上是在夸贾母的经济富有。在贾府一切以贾母为中心,哄她开心。而如果成为她的继子,不但在政治上巩固了地位,而且,将来会继承到巨额的家私,怪不得贾赦的生活原型对没有成为她的继子而耿耿于怀了。

三、贾母生活原型对继子的选择,引起了贾赦生活原型的强烈不满

由于在康熙的主持下,按照贾母生活原型李氏的意愿选择了品行好的另一房的次子贾政的生活原型曹頫作了继子,贾政住到了贾府里。这个选择却引起了贾赦的生活原型的极大的不满。按说贾母选择谁作为继子,是贾母自己的权利,贾赦虽然是长子,但人家贾母老太太有权力不选你,你是不应该有什么不满的。况且,贾母为了照顾到贾赦的情绪,平衡关系,让贾赦袭了爵位,又让贾赦的儿子贾琏一家进入贾府,管理荣国府的事务。然而,作为另一房的长子贾赦却不是这样想的,首先他可能认为这是很没面子的事。另一方面他也是极其贪婪的,他对失去这么一个巩固政治地位及增加财富的绝好机会,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可他又不敢对清帝王康熙表示这种不满,而对就在身边的贾母则可以千方百计、明里暗里地发泄着这种不满。

1、冷遇贾母的亲外孙女林黛玉

从曹雪芹对贾母与林黛玉关系的描绘来看,贾母的生活原型还有几个女儿,林黛玉的母亲是她最钟爱的。林黛玉无疑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林黛玉进入贾府的第一天,贾赦对林黛玉的冷遇,可以看出贾赦对贾母不满的程度了。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黛玉去见两位舅舅。邢夫人马上表示要亲自带黛玉去见,贾母不知就里,高兴地同意了。林黛玉奉命随着邢夫人来到贾赦的住处,按照常理,作为外甥女的黛玉千里迢迢而来,又是第一次与舅舅见面。作为舅舅的贾赦无论如何也应该亲自出来见见外甥女,可贾赦就是不见!按照人之常情,邢夫人领林黛玉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作为舅母的邢夫人应该把外甥女林黛玉亲自领到舅舅贾赦面前。可贾赦夫妻俩就跟商量好了似的,邢夫人偏偏还让人去请贾赦。可见夫妻俩的作法违反常理到了何种程度!读者如果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可能会以为是封建贵族家庭中亲情比较淡漠。当了解了真实的原因后,才知道曹雪芹的描写是多么的真实。贾赦会想,林黛玉是你老太太的亲外孙女,又不是我的亲外甥女,你老太太又没有把我过继到你的膝下,我为什么一定要见你的亲外孙女?可贾赦不见黛玉的理由,又必须说得冠冕堂皇:

“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产必伤怀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和家里一样的。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别外道了才是。(第三回)’”

表面上贾赦讲得是多么入情入理,既使贾母知道了,又能说出什么来吗?只能是暗暗憋气,嘴上却真是什么都不好说出来的!

2、纳鸳鸯为妾,一石三鸟

贾赦对贾母的不满,还可以从讨鸳鸯作小老婆的事上得到印证。贾赦选择让鸳鸯给自己做妾,起码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如果鸳鸯同意了,自己首先可以得到一个美色的女人,拆了贾母一个膀擘;二是可以通过鸳鸯了解到贾母财富方面的许多秘密。再考虑对策,进一步挟制贾母;三是贾母不见了鸳鸯,到了饭都吃不下的程度,如果鸳鸯真的离开了,老太太能高兴吗?这样也就达到了给贾母心里添堵的目的。然而令贾赦始料不及的是,偏偏却遇到了一个有胆有识,对不幸命运降临到头上,却又而敢于进行抗争的丫头。由于鸳鸯的抗争,打乱了贾赦的如意算盘。这时的贾赦真是恼羞成怒了,他不惜采取一系列的手段要达到目的:他一方面提出要派人到南京找鸳鸯的父母,一方面找鸳鸯的兄嫂进行威胁。然而见这一切图谋都不能奏效。最后,又放出一痛欲置鸳鸯于死地的话:

“……‘自古嫦娥爱少年’他必定是嫌我老了,大约他恋着少爷们,多半是看上了宝玉。----只怕也有贾琏。若有此心,叫他早早歇了,我要他不来,以后谁敢则他?这是一件。第二件,想着老太太疼他,将来外边聘个正头夫妻去。叫他细想:凭他嫁到谁家,也难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或者终身不嫁男人,我就服了他!要不然叫创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

然而,贾赦哪里料到鸳鸯对自己进行抗争而产生的最坏的后果,早就想到贾赦的前面了,并抱定了决心:

“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才死了,他先弄小老婆的!----等过了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儿呢?那里再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

贾赦最终没有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不得不偃旗息鼓,为了面子,花了五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名唤嫣红,收在屋里。

3、中秋团圆之夜借说笑话发泄不满

贾赦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发泄对贾母的不满。中秋团圆之夜,贾府一家子人,在大观园中赏月,贾母的兴致很高,命折一枝桂花来,叫人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落在谁的手中鼓停,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花传到贾政手中时,鼓声恰好停止,贾政只好饮了酒,说了:“一个人怕老婆”的笑话。由于贾政给人的印象是平时不苟言笑,能听到从他的嘴说出个笑话,确实是太少有的事了。于是引起众人的注意,而他说的笑话又确实比较可笑,所以,大家大笑了起来。

于是又击鼓,花传到宝玉手中鼓声停止了,宝玉担心说不好笑话,人们说他没口才,说好了,又说他只会耍贫嘴。于是要求作诗,贾母、贾政同意了,宝玉作了一首诗,贾政认为不错,贾母高兴了,让贾政奖励了宝玉,贾兰年纪小,看到宝玉受到奖励,没等花传到自己手里,就站出来要求作诗,于是就作了一首诗,贾政看了更觉欣喜,贾母也十分喜欢,也忙令贾政赏了贾兰。接着击鼓传花,在贾赦手中停了,于是,贾赦就说了一个暗藏机锋笑话: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这婆子原不知脉理,只说是心火,针一针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就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道天下作父母的,偏心的多着呢!’”

众人不知就里,也都笑了。

贾赦的笑话好厉害!指桑骂槐。一是说贾母就象那个不懂脉理的针灸婆子,过继儿子,不知长幼的顺序;二是暗中怨贾母偏心。这时贾母的反应如何呢?贾赦的笑话机带双敲,她不可能听不出来,要说这时贾母的心也够宽的了,又是在这么好的气氛中,老太太琢磨了半天。“贾母也只得吃了半杯酒。”只好自我解嘲:半日,笑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4、故意抬举贾环,与贾母、贾政唱反调

接着击鼓传花,这次花落到贾环手中鼓停了。贾环也立就一绝,贾政看了只见诗中有不乐读书之意,很不高兴,说贾环与宝玉哥俩是“二难”是“难以教训”的难。

这时,贾赦见机会又来了,你老太太、贾政和一大家子人不是都喜欢宝玉而不喜欢贾环吗?我偏要与你们唱唱对台戏,我偏要抬举抬举贾环!贾赦道:

“拿诗来我瞧。”便连声赞好,道:‘这诗以我看,甚是有气骨。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比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候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脑袋笑道:‘以后就这样做去,这世袭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

这时的贾政怎么会不知道贾赦又是大发议论的“连声赞好”,又是“赏赐许多玩物”,又说“这世袭的前程就跑不了你袭了”的用意。贾赦怎么可能不让自己的儿子贾琏承袭爵位,却想让一个庶出的侄子贾环来承袭爵位呢?可在一家子人面前,贾赦偏这么说,贾政也无可奈何。只能说:“那里就论到后事了。”

贾母听了贾赦的这番话,心里肯定也堵得慌。于是接着贾政的话,马上说:“你们去罢。……你们散了,再让姑娘们多乐一会子,好歇着了(七十五回)。”本来是一大家子高高兴兴的团圆之夜,就这么扫兴而散,贾赦肯定为自己达到给贾母、贾政添堵的目的而偷着乐去了。

四、中秋团圆之夜,内心悲苦的孤寡贾母老太太暗自垂泪

从曹雪芹后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贾母老太太心里已经十分的不痛快并引发了老太太的伤感。贾赦等出去后,贾母与贾府的女人、女儿们继续赏月闻笛。这时跟邢夫人的媳妇说:“大老爷出去,被石头绊了一下,崴了腿,贾母听说,忙命两个婆子快看去,又命邢夫人快去。……瞧贾赦的两个婆子回来了,说:“右脚面上白肿了些如今调服了药,疼的好些了,也不甚大关系。”贾母点头叹道:“‘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我反这样。’因就将方才贾赦的笑话说与王夫人与尤氏等听。王夫人等因笑劝道:‘这原是酒后大家说笑,不留心也是有的,岂有敢说老太太之理。’”

这时,“只听桂花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然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贾母老太太在中秋团圆之夜,有什么感触在心?以至于“禁不住堕下泪来?”肯定想到自己是一个失去亲人,失去儿女的孤寡老太太,晚年本来想过几天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日子。却遇上了这么一个不让自己开心的侄子,不由想起了已经逝去的自己的一家子人。可老太太又不便在人前表现出来。所以,只有默默地垂泪,“众人……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七十六回)”

过去的不少研究认为曹雪芹笔下描写的贾母是个极端享乐主义者,是周汝昌、刘心武先生的研究为贾母摘掉了这个帽子,解开了这个谜。不然,有谁能知道这个孤寡老太太内心深处的悲苦。有谁能知道曹雪芹这样描写的用意。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个性纯真、性格执着、不惧迫害、思想解放的艺术形象

贾宝玉是曹雪芹塑造的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刻画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典型。贾宝玉是曹雪芹思想意识、政治见解、政治主张的代言人;贾宝玉是曹雪芹个人情感的表达人;贾宝玉是曹雪芹爱情观的实践人。贾宝玉是生活中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艺术化的再现!曹雪芹把自己纯真的思想感情、热情向上的精神、坚毅不屈的性格全部寄托在贾宝玉的身上。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绝不向残酷的专制统治低头,千方百计地否定和反对专制统治,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的骨头最硬,不愧是一块假宝玉真顽石!

在经历了贵族公子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和举家食粥的巨大生活的转换,在经历种种灾难的磨练后,曹雪芹还能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歌颂纯真的思想感情歌颂一种热情向上的精神,歌颂一种坚毅不屈的性格,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一般的人如果经历了这样大的灾难性的打击后,可能会看破红尘,可能会消极沉沦,可能会玩世不恭。然而曹雪芹虽然一度皈依佛门成为居士,但他并没有消极沉沦,没有玩世不恭。曹雪芹不屈的性格,超前的思想意识、超前的政治见解,超前的政治主张,通过《红楼梦》,得到阐述和表达。曹雪芹不愧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家。曹雪芹不愧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他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也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生活在内纬,贾母限定了他的生活圈子就是那么小,在他身边就只是那样的一些人。虽然他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渴望与外面世界的人交往。然而,现实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但他具有敏锐的目光,经过细致的观察,他对身边的女儿、女人、男人的言行都有了具体明确的分析判断,他能够分析出这些人言行的是非对错。他不惧高压,不怕打击,利用一切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有研究者说:曹雪芹只反对封建秩序,不反对封建制度。这样的一种说法,其实是极不客观的。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孽根祸胎”,是主张毁灭封建制度的“混世魔王”。贾宝玉两次明确将封建制度作为嘲笑和否定的对象并主张要毁灭这种落后的制度。这在《红楼梦》中是有证据可查的。“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弹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论议。”这些不正表达了曹雪芹的思想吗!

一、“题对额”中====大胆“牛心”的贾宝玉

曹雪芹使用了浓重的笔墨,通过描绘贾宝玉“题对额”,刻画了贾宝玉不屈的性格,应该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曹雪芹笔下的贾政作为专制势力的代表,对贾宝玉这个叛逆的高压和打击是残酷的。而贾宝玉对这种高压和打击根本不屑一顾,不惧怕。他不放弃任何一个说真话的机会,你让我说,我就说;你不让我说,我也要说!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世俗的人看来,他真是非常地“牛心”。曹雪芹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使贾宝玉不惧高压,不怕打击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曹雪芹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对贾宝玉不惧高压,不怕打击,敢于实话实说的纯真和不屈的性格作了精彩地描绘。这难道不是曹雪芹性格的写真吗?

请看曹雪芹的精彩描述:

贾政为大观园的一处景致题了:“泻玉”二字时,一门客说:“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

而这时的贾宝玉竟然实话实说:“泻玉”“粗陋不雅”,并提出改为:“沁芳。”引起贾政内心极大的不满。于是斥他:“未曾做,先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东西。”

贾政喜欢稻香村的房舍陈设,问宝玉:“此处如何?”这时众门客都悄悄地推宝玉教他说好。

然而宝玉不听人言,实话实说:“不及‘有凤来仪’多了。”贾政斥他不懂“清幽气象”。

但宝玉却从另一个角度发表了他的一番见解:“既是天然,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不及说完,贾政气得喝命:“扠出去!”

当众人不知道衡芜院中的花草为何时,宝玉道:“……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那一种是金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有叫作什么霍纳姜汇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什么石帆、清松、扶留等样的见于左太登‘吴都赋’。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莲,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

二、悼念金钏----感情纯真的贾宝玉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感情纯真。他在歌颂一种天真纯洁的人际关系。他厌恶那些虚假而矫揉造作的人。他歌颂的那些女儿,是封建思想意识较少的一群。她们天真烂漫,她们率直纯真。贾宝玉与袭人有过越轨的性行为。然而就是这个袭人却以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在王夫人面前,骗取了王夫人的信任,提高了地位。曹雪芹对她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他对于那些与他一样,有些越轨的性行为的年轻人也给予了理解和宽容。如秦钟与智能,茗烟与万儿,司棋与潘又安的私通。他甚至对贾瑞也给予了某些同情。对那些无辜死去的少女,他寄予了深切的怀念。他在歌颂那些性格虽然有一些缺陷,但非常率直纯真的女儿。他讨厌那些虚伪的封建说教。

曹雪芹还经常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反衬宝玉的纯真。宝玉对因他而死的金钏始终心怀负罪感。虽然金钏自己也确实有过一些言语轻佻,举止轻浮,口无遮拦的行为。如元妃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大观园里去住,贾政叫宝玉去训话时,金钏儿一把拉着宝玉,悄悄的说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香甜甜的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二十三回)”

当他知道金钏死后,自己还在养伤期间,让金钏的妹妹玉钏亲尝莲叶羹,以示好赔罪。贾母让大家凑份子为凤姐过生日。偏逢凤姐和死去的金钏是一天的生日,在凤姐生日这天一早,宝玉把给凤姐过生日放在一边。先悄悄地遍体纯素,带上焙茗,去荒郊野外祭奠死去的金钏。后来在焙茗的提醒下,到了供着洛神的水仙庵,在井台上祭奠了金钏,才回来给凤姐过生日。一边是给凤姐过生日,一边是祭奠金钏。宝玉把祭奠金钏放在前面,这样对比的写,可见宝玉的一片纯真之情。

三、怀念秦钟----感情真挚的贾宝玉

贾宝玉不仅仅对众女儿感情真挚,对秦钟、柳湘莲等好友的感情也非常深厚。赖大的儿子赖尚荣升官请客,请了贾府的主子们,也请了大家子弟柳湘莲等。丑恶的薛蟠想要调戏柳湘莲。柳湘莲意欲走开完事,因宝玉见到了好朋友柳湘莲,嘱咐赖尚荣散的时候别叫湘莲走了,还有话说。从宝玉与柳湘莲的谈话,可以看出宝玉对朋友的纯真感情。

宝玉问湘莲:“这几日可到秦钟坟上去了?”湘莲道:“……今年雨水勤,恐怕他的坟站不住,……弄了几百钱,……收拾好了。”宝玉道:“怪道呢。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焙茗出去,到坟上供他去。回来我也问他:‘可被雨冲坏了没有?’他说:‘不但没冲,更比上回新了些。’我想着必是这几个朋友新收拾了。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当宝玉听湘莲说要:“……出门去走走,外头游逛三年五载再回来。”时,说:“你要果真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只悄悄的去了。”说着,便滴下泪来。(四十七回)后来,由于薛蟠继续无耻的纠缠,气得柳湘莲狠狠地教训了这个呆霸王。曹雪芹把贾宝玉的纯真与薛蟠的丑恶放在一起对比来写,更突出了宝玉对朋友的纯真感情。

四、“泥猪癞狗”----憎恶权贵的贾宝玉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喜爱庄子的学说。在《红楼梦》中他就抄录过庄子的大段文字。他喜爱民间文学,他引用戏曲中的一些优秀文字,通篇的《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儒家的学说都是采取一种蔑视的态度,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已经非常明确了。

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痛骂了那些达官显贵。宝玉与秦钟初次见面,看到了秦钟,宝玉思道:“……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第七回)”这哪里是贾宝玉在骂自己?这是曹雪芹在痛骂那些吸食民脂民膏而肥的国贼禄鬼!

五、破除儒教----思想解放的贾宝玉
贾宝玉说:“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哪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拼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那武将要是疏谋少略的,他自己无能,白送了性命,这也是不得已么?那文官更比不得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拼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三十六回)”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之口,说封建帝王是“受命于天”的“圣人”是假,对那些“沽名钓誉”的“死谏”“死战”文武官员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才是曹雪芹的真正目的。贾宝玉的这种议论在当时儒家思想意识盛行的时代,无疑是非常另类的思想意识,是一种非常大胆的、不为主流的思想意识认同的见解。
宝玉对女儿的喜爱由开始的泛爱,到后来的比较专一。竟是受了一个女戏子龄官与贾蔷感情的启发,当他看到龄官、贾蔷的感情到了无人无我的状态。才认识到一个男人与女人的感情不可能是泛爱的。爱一个女儿,要专一;不能见一个爱一个。才有了:“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他马上推翻了自己过去的认识:“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闻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的一篇议论。

即便是女儿,不管是与自己多么亲密的女儿,如果她们具有封建的思想意识,贾宝玉也本能地表现出厌恶和反感。不管是薛宝钗、史湘云,还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袭人,只要她们用那些封建的说教劝他去走“仕途”,将来好“经国济世”,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厌恶。

湘云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三十二回)”

宝玉喜爱黛玉、晴雯等纯洁率真的女儿。尽管她们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如黛玉性格的偏执、小性和多疑;尽管她对宝玉曾经频繁的试探猜疑。晴雯性格暴戾。如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小丫环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晴雯知道后,对坠儿是那么的凶狠:“坠儿只得往前凑了几步,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戮,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粘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戮烂了!’坠儿疼的乱喊。”然后,打着宝玉的旗号把坠儿撵了出去。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曹雪芹不是在歌颂完美,曹雪芹在歌颂纯真。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曹雪芹这样的描写与他对世界、对事物、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有着必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他世界观的体现。他破除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圣人、完人的理念,把一个个客观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呈现在读者面前。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敢说、敢笑、敢哭、敢闹、敢爱、敢恨性格率真的艺术形象

高鹗续书对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作了悲剧的处理,虽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高鹗对宝黛爱情悲剧模式的设计,却是违反曹雪芹的原意的。令人费解的是:多少年来,人们阅读和研究《红楼梦》却始终不能突破高鹗设计的宝玉与黛玉爱情悲剧、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模式。难道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就一定是“王熙凤巧施‘调包儿’计,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阁成大礼,贾宝玉中魁却尘缘”吗?后人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研究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什么一定要死死地抱着高鹗模式不放呢?难道解读《红楼梦》的文本,就一定得按照高鹗设计的模式进行才是正确的吗?

高鹗的续书只能作为研究曹雪芹《红楼梦》的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绝不可能享有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等同的地位。绝不是不可逾越、不能推翻的。特别是对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的设计,更是必须彻底推翻的。不然,就不可能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正确的解读和评论。不可能探索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实意图,不可能探索出《红楼梦》主题的思想意义。

一、对林黛玉艺术形象及悲剧的传统认识和评价

历来的红学研究始终没有突破高鹗续书中设计的模式这一现象。特别是没有突破宝玉和黛玉爱情悲剧的模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鹗续书的要害是把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局限在封建礼教扼杀婚姻自由的层次,降低了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红楼梦》》,是这样介绍林黛玉艺术形象的:

“林黛玉是个悲剧色彩更多一些的艺术典型。她出生在一个衰微的封建家庭。祖上也曾封过列候,到她父亲便不能袭爵,从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支庶不盛,门庭单薄。林黛玉没有兄弟姊妹。母亲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好没能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封建礼教女教的熏陶和训练。为她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怯弱,课读也不甚严格。封建礼都和世俗功利对好的影响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矜持自重,警惕戒备,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率直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持自我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到了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瞬间,彼此就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他们由青梅竹马,顺其自然地发展成爱情。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经历了被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初恋时的缠绵和牴牾都还带着孩童的幼稚和单纯。自林黛玉扬州奔丧回来,他们的恋爱进入热恋阶段。他们爱情的思想原则逐渐明晰起来。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着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玉论”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清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忧虑。“诉肺腑”是他们爱情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面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与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的对峙,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利益,绝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自由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的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王熙凤等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同是封建主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疼爱林黛玉,但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性格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考虑选择林黛玉。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进行干预,主要是怕伤了贾宝玉。贾母是个绝对利已的享乐主义者,她晚年生活需要的是甜、闹和团圆,尤其需要贾宝玉伴随在身边,贾宝玉任何的不虞,都将破坏她晚年的安宁。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要把贾宝玉引向封建正路以挽救家族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玉良缘”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并且把压迫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林黛玉和贾宝玉身上,敏感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得到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彻底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抱着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二百多年来,研究者们虽然知道高鹗续书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但仍然顺着高鹗的思路进行研究,并对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这样的评价,也同样是犯了高鹗的错误。

人们都是同情弱者的。在高鹗续书的影响下,研究者们对林黛玉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也不可避免地对薛宝钗寄以极大的误解。然而,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并不是曹雪芹的原著。不是曹雪芹的本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悲剧结局绝不是高鹗续书所描绘的那个样子。高鹗续书完全糟塌了宝、黛、钗的关系。

二、还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悲剧结局的本来面目

研究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文本,如果彻底抛开高鹗续书设计模式的影响,再细致揣摹曹雪芹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关系的生动描述,就会发现他们三人关系的发展很可能是另外的一种结局。这里,笔者以自己对《红楼梦》文本的理解,试着对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及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结局,作了新的理解和解读。

曹雪芹早就预料到了会有人对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作出一些错误的设计,他在第一回《红楼梦》的“缘起”中,通过石头对“空空道人”说的一番话中就作了暗示:“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而高鹗续书中的王熙凤在贾宝玉婚姻中使的“调包儿”计,终究没有逃出曹雪芹预料的“小人拨乱其间”的窠臼。

曹雪芹所设计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悲剧究竟是怎样的呢?可以设想,雍正六年,曹家以及与曹家联络有亲的贵族遭受惩罚,反映在《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被“抄没家私”,贾府的有职男人贾赦、贾政、贾珍、贾蓉以及贾琏、贾宝玉等;贾府中的受封女人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及王熙凤等,都被“调取进京治罪”。由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如同放炮杖一样的迅速获罪败落,抄没家产,有职男女不可避免地会获罪入狱。四大家族的奴仆“趁机拐骗起来”。薛姨妈、薛宝钗等的悲剧结局也不可避免。

贾府等遭遇到这样迅速而剧烈的政治惨变。这时,贾府中的主子们已经成了罪臣,随获罪的家人一同被“调取进京治罪”了。他(她)们已经不可能编导和上演一出“调包儿”计的闹剧了。而林黛玉这个寄居在外祖母家中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贵族小姐,由于是无职少女,可能不在“调取进京治罪”之列,即使不被治罪,可她将面临比宝玉更加严酷的现实问题,贾府的房产家私已经被抄没了,黛玉已经没有生存的地方,她的生活出路在哪里?回到自己的苏州老家去?那里已经没有她的任何生存的条件。贾府和大观园已经因贾府的败落而易主,她有可能与其他的人一起被撵出去,遭遇到这样剧烈的人生变故,又与自己真心所爱的宝玉长时间地分离,不知道宝玉是死是活。面对这样的境况,再读葬花辞,就能深切地体会出其中的意味:

作出“明年闺中知有谁?”的发问,就很好理解了,“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很可能是实指贾宝玉一年的牢狱之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是林黛玉遭遇到“风刀霜剑严相逼”恶劣环境的逼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林黛玉的悲剧结局的写真。
三、林黛玉的家庭背景及性格特征养成的客观条件

曹雪芹是这样介绍林黛玉的家庭和身世的:林黛玉是“袭过列候”的贵族官宦家庭的小姐。林黛玉的父亲:

“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万候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个一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看看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女学生侍奉汤药,守丧尽礼,过于哀痛,素本怯弱,因此旧病复发,有好些时不曾上学。(第二回)”
林黛玉出身“书香之族”之族。然而,由于林黛玉从小长期生活在“支庶不盛,人丁有限”的家庭里,养成了她孤僻的性格。由于她的身体病弱,受到的教育比较单一。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后,她的外祖母即荣国府中地位最崇高而尊贵的老太太贾母将她接到自己身边生活。对林黛玉来说,外祖母的家虽然豪华富贵,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对一个失去母亲的少女来说,无疑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

“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伺候。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尊心极强的林黛玉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恐被人耻笑了去。”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四、隆重的接待、极度的宠爱,从根本上改变了黛玉的性格

然而,进入到贾府受到的隆重接待和贾母的宠爱却让她彻底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可以说进入到贾府受到贾母的怜爱是使她产生娇气与骄气的根本原因。

曹雪芹对林黛玉初见外祖母的情形作了极其精彩的描写,:

“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祖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众人慢慢解劝,那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贾母方一一指与黛玉道:“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贾母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女孩儿,所疼的独有你母亲,今一旦先我而亡,不得见面,怎不伤心!”说着携了黛玉的手又哭起来,众人都忙相劝慰,方略略止住。”

一个“鬓发如银的老祖母迎上来”,一个“早被外祖母抱住”,一个“搂入怀中”,一个“‘心肝儿肉’叫着大哭”。曹雪芹把外贾母对黛玉的爱怜之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林黛玉进入贾府见到自己外祖母所受到的隆重接待和万般怜爱,对于涉世不深的她来讲,是始料不及的。外祖母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她对林黛玉的万般怜爱,不能不对林黛玉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林黛玉的心理必定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时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的想法一下子被抛到爪洼国去了。从这以后的林黛玉在贾府中已经成为一个最敢说、敢哭、敢闹的娇小姐了。

当众人见黛玉身体有不足之症,问她吃何药。黛玉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时,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贾母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

曹雪芹写的“贾母又叫”,已经精彩地展示出贾母因外孙女黛玉的到来而高兴,甚至已经有些失态了;而因为外孙女黛玉的到来,孙女们连学都可以不上了。既突出了贾母在贾府颐指气使的地位。也突出了黛玉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

当王熙凤光彩照人的出现,黛玉思忖道:“……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府凤二奶奶对黛玉的态度,更强化了黛玉的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就用帕拭泪,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别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黛玉一一答应。一面熙凤又问人:“姑娘的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屋子叫他们歇歇儿去。”

由于贾母的宠爱,亦对林黛玉的性格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小年纪,已经与她的宝玉哥哥产生了爱的萌芽。然而,由于薛宝钗的出现,作为少女的林黛玉认为薛宝钗对自己与贾宝玉的爱情产生了危胁:

“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一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且靠后了;就是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人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不忿,宝钗却是浑然不觉。(第五回)”

这时黛玉的性格已经产生了重大变化。她已经是一个敢说,敢笑,敢哭,敢闹、敢爱、敢恨并且语言犀利尖刻的女儿了。她甚至对亲戚薛姨妈都捎带上进行讽剌了。黛玉看到薛姨妈不让宝玉吃冷酒,宝玉听了薛姨妈的话,便借雪雁送手炉的事旁敲侧击地对宝玉进行了奚落,顺便捎带上了薛姨妈:“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素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薛姨妈是何等聪明的人,怎么会听不出黛玉的言外之意,因笑道:“你素日身子单弱,禁不得冷,他们惦记着你倒不好?”黛玉岂肯示弱,回答得又入情入理,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难道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儿的打家里送了来,不说丫头们太小心,还只当我素日是这么轻狂惯了的呢!(第八回)”

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几位姑娘送宫花。“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知道了是最后才送给她的,于是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第七回)”这时的林黛玉已经习惯了时时、处处、事事必要在别人之先,哪怕有一点点在别人之后,她都不能忍受了,都要发一个娇小姐的小脾气了。

五、林黛玉率真的性格与知识的缺陷

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诗才横溢。然而,与薛宝钗相比,

她的知识结构却显得相对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薛宝钗知识结构相对丰富,知识面相对宽泛,薛宝钗阅历和社会经验丰富。这些恰是林黛玉所欠缺的。薛宝钗绘画知识丰富,她教惜春画画,给惜春开了一个画画需要用具的单子,当说到:“……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忙笑道:“铁锅一口,铁铲一个!”宝钗道:“这是做什么?”黛玉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锅来,好炒颜色吃啊。”……宝钗笑道:“颦儿,你知道什么!那粗磁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一经了火,是要炸的。(四十二回)”

从曹雪芹的这个描写看来,林黛玉对绘画知识是一窍不通的。

她的语言锋芒毕露。她性格孤傲不合群,不为人所赏识,连她的外祖母贾母老太太都对她产生了不满,“就是两个玉可恶”。

她经常村宝玉、伤宝钗、嘲湘云。宝钗只是一般情况下,不与她一般见识;而同样爽直的湘云却不甘受这样的嘲笑

黛玉当面嘲笑湘云说话大舌头时: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在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说:“偏是爱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什么‘爱’三了。”湘云就进行了反击。

她嘲笑刘老老。刘老老二进荣国府,走的时候,荣国府送她一百零八两银子,两匹绸子,一匹青纱,两斗御田粳米,以及各种衣物、布料、瓜果、糕点、中药等等。这些金钱物品,对于贾府来说虽然只是一根寒毛,但对每月只有二两月例银子的贵族小姐来说,也是个数目不小的财富。虽然她们享受的远远不止这些,难怪黛玉说:

“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了名字,就叫做‘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的前仰后合。宝钗笑道:“……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形景都画出来了……!”黛玉对刘老老的讽刺和嘲笑在贵族小姐们中间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些讽刺挖苦刘老老的话,是从林黛玉的口中说出,她的嘴已经完全是口无遮栏的了。与那个刚进贾府时“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的娇小姐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六、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大致走向

在贾母的心目中,自己最宠爱的孙子宝玉与最受怜爱的外孙女黛玉的关系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黛玉初进荣国府与宝玉第一次见面,宝玉看罢,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贾母笑道:“好!好!这么就相和睦了。(第三回)”
贾母根据元春的旨意到带着全家到清虚观打平安醮。张道士要为宝玉说亲。宝玉心中一日不自在,他的心中只有黛玉。回家来生气,嗔着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也不见张道士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却又受到黛玉的奚落,宝玉与黛玉之间因为爱却又互相不理解,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时,贾母见他两个都生气,只说趁今儿那边去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竟然急的抱怨说:

“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造下的孽障?偏偏儿的遇见了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真的是俗语儿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起来了。

后来,又发生了“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的事件,实际上已经在贾府公开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关系。紫鹃与宝玉说的一席试探性的玩笑话,却使宝玉痰迷心窍,走火入魔。贾府上下一片混乱。

贾母一见了紫鹃,便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当贾母知道了紫鹃不过说了黛玉“要回苏州去”的“玩笑话”时,阅历丰富、精明干练的贾母实际上已经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已经到了离不开的程度了。然而,这时的贾母不能不替自己的孙子宝玉与外孙女黛玉巧加掩饰,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

贾母说“他有个呆根子”,是纯粹的掩饰之词,这时的贾母已经不能不想到宝玉与黛玉的将来,紫鹃的一句玩话都能令宝玉痰迷心窍,如果将来让黛玉离开宝玉,嫁给别人,宝玉会有什么反应?贾母不能不考虑后果。所以,贾母绝不会象高鹗续书中设计的那样,采纳王熙凤的建议:“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更不会采用王熙凤设计的“调包儿”计。

王熙凤是何等精明的人,她更不会不知道黛玉、宝玉与贾母的特殊关系,不会不知道黛玉、宝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她也不会看不出黛玉、宝玉的感情到了怎样的程度。她在没有摸准贾母对黛玉、宝玉关系的准确态度的情况下,怎么会率先提出让宝玉与宝钗结为“金玉良缘”并提出使用“调包儿”计呢?何况曹雪芹写了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话,凤姐笑道:

你(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还亏负你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儿玷辱你?(二十五回)”凤姐通过自己的这一番话,说明凤姐早已看出宝玉与黛玉的关系,并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宝玉、黛玉爱情的肯定、支持的态度。

黛玉确实吃过有金锁的宝钗与有金麒麟的湘云的醋。她也确实在暗中进行过察访,但察访的结果,却让她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

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因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今忽见宝玉也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湘云也做出风流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是个知已;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已,自然我亦可为你的,既你我为知已,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个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已,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已,奈我薄命何!----

紧接着宝玉见到了黛玉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好妹妹,你别哄我;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负了。你皆因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的瞅着他(三十二回)。

而当宝玉挨了贾政的痛打之后,委托晴雯送两条旧绢子给黛玉,晴雯不解,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黛玉听了,晴雯说:“二爷叫给姑娘送绢子来了。”心中发闷,暗想:“做什么送绢子来给我?”因问这绢子是谁送他的,必定是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黛玉听了,越发闷住了。细心揣度,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

此时的黛玉肯定悟出了宝玉的心意,宝玉也用了“外传野史”中的“才子佳人”表示爱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愿。“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之愿。”
“这黛玉体贴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向那两块旧帕上写道:“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那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绵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三十四回)”

而这时的黛玉因知道宝玉私下里“不避嫌疑”地“称扬”自己,又在挨打之后,与自己私递信物,黛玉已经验证了宝玉对自己的真心,这时的黛玉与宝玉的心灵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默契。

黛玉对有金锁的宝钗和有金麒麟的湘云充满了醋意的敏感。但对袭人却毫无防范之心,她知道,袭人只是个丫头,将来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被宝玉纳妾作屋里人,黛玉知道袭人对自己的地位不会构成危胁。而宝钗和湘云不论是谁,都有可能成为替代自己的情敌。
因而,在晴雯因为摔了扇子,正与宝玉袭人拌嘴,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黛玉拍着袭人的肩膀,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们两口儿拌了嘴,告诉妹妹,替你们和息和息。”袭人推他说:“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三十一回)”

曹雪芹让薛姨妈对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作了明确支持的表态:

薛姨妈(对宝钗)道:“……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过去的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这样描写,是写了薛姨妈的虚伪。其实这实在是误解了曹雪芹,这时的薛姨妈并不看好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

一是因为她看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已经是那样的光景。紫鹃为试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说了黛玉要回苏州老家的玩笑话,宝玉信以为真,于是痰迷心窍,走火入魔,贾府上下一片混乱。曹雪芹写这一事件,实际上已经公开了宝玉与黛玉的关系。薛姨妈是何等聪明的人,当她听贾母说宝玉“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时,马上理解了贾母的用意,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得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个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时的薛姨妈未必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再卷进去,不如送个顺水的人情;

二是虽然薛姨妈曾经提出过自己的女儿要遇到有玉的才婚配,有过想让宝玉做女婿的想法,但是后来她已经看清宝玉并不是走仕途道路的人,所以并不是自己女儿丈夫的理想人选;

三是因为薛姨妈的女儿宝钗对与宝玉结合并没有什么积极性,也没有什么感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嘛!曹雪芹设计了薛姨妈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说的话,“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已经暗示了薛宝钗林黛玉都没有与贾宝玉结为夫妻。

曹雪芹笔下,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关系在贾府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当尤二姐说要把尤三姐许了宝玉时,贾琏的仆人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为,倒是一对儿好人!只是他已经有了人了,只是没有露形儿,----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就再无不准的了。(六十六回)”

然而,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不能实现的。曹雪芹通过薛姨妈之口,暗示了林黛玉与薛宝钗婚姻的悲剧。且看曹雪芹是怎样描绘的:

当薛姨妈提出要让薛蝌和邢岫烟结为夫妻,并由贾母作了保山,促成了他们的婚姻后,林黛玉向宝钗道:“天下的事,真是人想不到的。拿着姨妈和大舅母说起,怎么又作了一门亲家!”

薛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儿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儿,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个人的脚拌住,凭你两家那怕隔着海呢,若有姻缘的,终久有机会作成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已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栓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高鹗错误地设计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模式,与他错误地理解曹雪芹为黛玉与宝钗悲剧命运所作的曲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少年来,人们认同高鹗所设计的这个悲剧模式,也与错误了理解曹雪芹为黛玉与宝钗设计的曲词有着密切的关系: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日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高鹗在错误地理解了曹雪芹为林黛玉、薛宝钗所作曲词的基础上,又错误地设计了薛宝钗实现了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多少年来,在高鹗的误导下,人们都把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理解为是宝钗的“金玉良缘”,毁灭了黛玉与宝玉的“木石前盟”。这实在是误解了曹雪芹,也实在是冤枉了薛宝钗!

要正确地理解曹雪芹设计的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曲词,必须理解曹雪芹写的这个有关黛玉与宝钗的曲词。是在经历家族败落的磨难之后,林黛玉式的红颜知已已经殉情而逝,这样一个大的悲剧背景之下。从已经经历过事实的角度进行创作的,对众人所谓的“金玉良缘”和自己的“木石前盟”带有事后评论的性质,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对黛玉、宝玉、宝钗悲剧的预示。出狱后的贾宝玉有可能见到了薛宝钗,而这时的林黛玉已经香销玉陨了。
人们都说实现“金玉良缘”才是美满的。然而,事实证明了我坚信的“木石前盟”才是真正可靠的爱情。面对着近在眼前又似在远远的高山之上晶莹的薛宝钗。我却始终不能忘记已经殉情而逝的仙女般而孤独寂寞的黛玉。这时的我才相信并有无限的感慨:人世间的美好的事物中总会是有不足的。纵然让我与宝钗结为夫妻。然而,又怎么能平复我心中的伤痛呢。

贾府不存在了,“树倒猢狲散”了。曹雪芹对宝黛钗的判词从及《红楼梦》中贾宝玉“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三十六回)’”暗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有暗示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又会如何演变呢?曹雪芹在林黛玉的判词中对林黛玉的悲剧是这样描绘的:“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最后在树林中上吊自杀。贾府败落,贾宝玉入狱一年生死未卜,林黛玉处于非常恶劣的的生存环境之中。重新得志的贾雨村故技重演,贾雨村是个好色之徒,在他还十分“贫窘”之时,就对甄士隐家的一个丫环娇杏都“时刻放在心上”,“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遂狂喜不禁。”后来甄士隐一家败落,贾雨村却趁机得到了娇杏。贾雨村做过林黛玉的塾师,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贾母接她进京到贾府生活,贾雨村“依附黛玉而行”;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奔丧返回又与贾雨村同路,贾雨村与林黛玉有直接接触的机会,林黛玉的才华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貌肯定令他久久垂涎。贾府等四大家族的败落给了贾雨村天赐良机,林黛玉处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为贾雨村得到她创造了机会,他很可能又一次“狂喜不禁。”于是开始了对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逼婚。“一年三百六十日”,很可能是实指贾雨村对林黛玉进行了一年的逼迫。

而这时林黛玉的性格和她可贵的爱情观决定了她面对贾雨村一年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必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为了与贾宝玉的真正爱情,林黛玉是宁可“玉带林中挂,”吊死在树上,也不会屈服于贾雨村的淫威。宁可“眼空蓄泪泪空垂,”“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在哭声中苦苦等待了宝玉整整一年,她宁死也没有向贾雨村屈服,贾雨村最终也没有得到林黛玉。贾雨村不会理解林黛玉的抗争殉情而死。于是“骚首对天长叹”:“玉在椟中求善价”。在他的眼里林黛玉是待价而沽。曹雪芹通过“葬花词”“桃花行”“五美吟”表现了林黛玉面临绝境却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位似出水芙蓉般美丽而高洁的红颜知已的痛惜悲悼之情。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遵守儒家道德规范的艺术形象

由于高鹗续书设计了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毁灭了宝玉与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引起红学家和一些读者对薛宝钗的厌恶反感,认为薛宝钗是个深藏奸滑而不露的人。然而,如果彻底推翻了高鹗续书的模式,人们就会发现,多少年来,红学界对薛宝钗的评价是多么的荒诞,实在是误解了曹雪芹对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刻画。现在,到了恢复曹雪芹描写薛宝钗的真实意图,恢复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一、对薛宝钗艺术形象及悲剧的传统认识和评价

薛宝钗的悲剧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历来的研究并没有突破高鹗续书中与贾宝玉婚姻悲剧的思路。《中国大百科全书《红楼梦》》这样介绍了薛宝钗的艺术形象:

“薛宝钗出身在豪富的皇商家庭。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公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舅舅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做到九省都捡点,是朝中拥有军权的人物。薛家是贵族与商人结合的家庭,既有贵族崇奉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倾向,又有注重实利的商人习气。薛宝钗幼年丧父,哥哥薛蟠是个酒色之徒。薛家虽然富贵,薛蟠打死人命,要逃脱法网,不能不仗贾家、王家的政治势力的庇护。薛家后继无人,和贾家一样也面临着败落的危险。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薛宝钗秉赋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她们都博览群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利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追求的是荣华富贵。

薛家母子三人在贾家长期住下去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薛宝钗深知自家的境况和母亲的良苦用心。而贾宝玉的人品和才华在一般王孙公子中是十分难得的,所在她在初次与贾宝玉单独相处时,是那样热衷于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是那样急切地让贾宝玉认识自己项上的金锁,她要取得未来“宝二奶奶”名分的意图一开始就已表露出来。起初,她也并不顾及封建闺训,贾宝玉走到哪里,她几乎就跟到哪里,搬进大观园后,她还常常到贾宝玉的怡红院玩到深夜,以至引起晴雯的不满。她去探视被贾政打伤的贾宝玉时压抑不住内心的爱怜之情,甚至有一次忘情地坐在午睡的贾宝玉身边,为贾宝玉做活计。

薛宝钗理想的丈夫是富贵中人。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危险。因而不断地以自己少女的妩媚和婉转言词对贾宝玉进行规谏。同时,还笼络了贾宝玉身边的丫环袭人,从正面和侧面规谏贾宝玉改弦易辙,劝他留心功名仕途,走上正路。这种规谏总是被贾宝玉从出的潜意识依恋中清醒过来。看到他和她分明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渐次冷淡了对她的感情。

薛宝钗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却拥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知道婚姻的缔结不在当事人,而取决于家长之命,她宁愿伤害贾宝玉的感情,也不忤逆家长的意志。她的性格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上下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欢欣。元春从宫里送出来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让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府所急需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缘”只是形式上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她的悲剧的开始。”

由于高鹗续书的强大影响,《红楼梦》研究者们这样评价薛宝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她的误解。现在,是恢复薛宝钗这位艺术典型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二、薛宝钗的家庭背景及性格特征养成的客观条件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个听信了统治者的宣传,严格遵守儒家思想道德的典型。她时时处处以儒家学说规范自己的言行。是一个儒家学说的忠实维护者、实践者。她认为那些读了儒家学说,“倒更坏了”的人,是把儒家学说“糟塌了”。她更认为:“最怕见了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与贾宝玉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的认识的本质不同。说明宝钗是一个深受中国统治者宣传的儒家思想影响并以儒家的道德规范自己言行的典型人物,这才是她悲剧意义的本质。

薛宝钗是出身在金陵的一个“书香继世之家。”薛宝钗的“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薛宝钗生活在一个综合了书香门第和皇商的家庭里。

薛宝钗本人又“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读书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她进京是因为“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过去的不少研究者皆以曹雪芹的这段描述认定薛宝钗进京是把目光盯在了进入皇宫,目的是向上爬做皇妃。其实,这是没有认真读懂曹雪芹的这段话,误解了曹雪芹。如果读懂曹雪芹的这段话,就会看到曹雪芹笔下薛宝钗进京是被动的。曹雪芹对薛宝钗进京是这样说的:“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曹雪芹这样写的意思是:薛宝钗是奉旨进京的,只要是世宦名家之女,都得来接受选择,不来不行!朝廷下达的旨意怎么能够能违抗呢?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里,确实有一些官宦人家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象杨贵妃一样进入皇宫伺候皇帝,求得家族的荣华富贵;然而,确实也有不少官宦人家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因为进入了皇宫就等于失去了自由。并且,弄不好还会葬送女儿的一生,累及爹娘和全家。

曹雪芹笔下并没有对薛宝钗进京后接受宫廷选择的情况进行任何的描写。既没有描写薛家如何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中;当然,更不可能描写薛家如何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女儿摆脱进入宫廷的命运。从曹雪芹没有对这方面进行一丝一毫描写的迹象来看,薛家和薛宝钗起码对此事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曹雪芹也对此事的描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自然有他的苦衷。

薛宝钗的家庭是皇商,担当了为皇家“采办杂料”的任务,她的家庭具有了官僚和商

人的双重身份,既受官场熏陶,又在商海磨砺多年,既吸收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具有商人的某些特性。由于薛宝钗接受过比较全面良好的教育,既工于诗词书画,又具有某些商人的素养。她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善于观察、擅长交往;处世圆滑、迎和人心;头脑清醒、处事果断。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她的母亲与贾府的王夫人是亲姐妹,因而她的家族与贾府是亲戚关系。她进入贾府却没有受到迎接黛玉式的隆重礼遇,贾母也只是在知道贾政和王夫人决定将薛姨妈一家留在府里居住后,送个人情,挺客气地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薛姨妈住在贾府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拘紧”一下“纵性惹祸”的薛蟠,所以薛宝钗知道自己住在贾府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知识非常全面。由于薛宝钗从小生活在一个当皇商的封建大家庭里,她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当林黛玉在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后,薛宝钗“审”林黛玉时,林黛玉意识到自己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求薛宝钗别告诉人时。薛宝钗款款的告诉他(黛玉)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的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

薛宝钗生长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培养了她与人相处的知识和豁达的性格,她与人为善,为人处世合时宜。怪不得连一直对她存在偏见的林黛玉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都彻底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当贾母让惜春画大观园,惜春正为此事发愁时,薛宝钗提出了真知灼见,又显示出她多才多艺的另一面。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个园子,非离了肚里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一点儿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也砌离了缝,甚至桌子挤到墙里头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褶裙带,指手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瘸了脚,----染脸撕发,倒是小事。依我看来,竟难的很。如今一年的假也太多,一月的假也太少,竟给他半年的假;再派了宝兄弟帮着他。并不是为宝兄弟知道教着他画,----那就更误了事,为的是有不知道的,或难安插的,宝兄弟拿出去问问那会画的先生们,就容易了。”

薛宝钗又把画画的方法、画画所需的画笔等物品告诉了惜春:

“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大南蟹爪十支,小蟹爪十支,须眉十支,大着色二十支,小着色二十支,开面十支,柳条二十支,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表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铅粉十四匣,胭脂十二贴,大赤二百贴,青金二百贴,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这些颜色,咱们淘澄飞跌着,又玩了,又使了,包你一辈子都够使了。再要顶细绢籮四个,粗籮二个,担笔四支,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碟子十个,三寸粗白碟子二十个,风炉两个,沙锅大小四个,新磁缸二口,新水桶二只,一尺长白布口袋四个,浮炭二十斤,柳木炭一二斤,三屉林箱一个,实地纱一丈,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忙笑道:“铁锅一口,铁铲一个!”

宝钗道:“这是做什么?”黛玉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啊。”众人都笑起来。宝钗笑道:“颦儿你知道什么!那粗磁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一经了火,是要炸的。”

薛宝钗不仅让贾母欢心,而且对林黛玉、史湘云,甚至对邢岫烟也相当体贴。林黛玉失言后,她与黛玉个别地作了提醒,黛玉对她心存感激。史湘云要起诗社,做东请客,宝钗知道她没有能力这样办。于是,对她进行了帮助,让哥哥薛蟠从家人那弄来螃蟹,才有了芦雪广的联诗。邢夫人的内侄女邢岫烟因为家中贫穷,把衣裳当了,宝钗给赎了出来。探春代替凤姐管理大观园,提出了改革承包的动议,宝钗为了使探春的改革顺利实施,提出了让每个人都沾带沾带的建议,从而使这个方案更趋完善了。

宝钗的头脑很清醒,看问题准确,处理事情果断。她看到了大观园内管理中的问题,马上把园门与自家相通的门随时锁上,当大观园内出了乱七八糟的事,就与她没有关系了。大观园内发生了绣春囊事件,王夫人的扫黄行动后,她马上向李纨提出搬出大观园的要求,躲开了是非之地。

当然,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更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对金钏之死的冷酷;听到了两个丫环的私情话,怕她们怀疑自己,往黛玉身上推的小伎俩;当贾环与她的丫环莺儿耍钱耍赖时,她不顾事实,拿出主子款来,压服莺儿等等,暴露了她本质的另一面。

三、薛宝钗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不是薛宝钗理想中的爱人。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的悲剧结局绝不是高鹗续书中设计的与宝玉的婚姻悲剧的模式。曹雪芹笔下薛宝钗对贾宝玉有的只是姐弟之情,从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情。贾政痛打宝玉,宝钗来看宝玉时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政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冶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三十四回)过去的红学研究认为这些描写能证明薛宝钗对宝玉有爱情。这实在是误解了曹雪芹。如果说这些描写也算是宝钗对宝玉有爱情,那也只是宝玉自己的错觉。曹雪芹对薛宝钗有的只是姐弟之情。

而曹雪芹笔下薛宝钗对贾宝玉没有爱情,却是有很多处描写的。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一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二十八回)。
薛姨妈对王夫人讲“金玉良缘”的话,说明她的确动过让宝钗与宝玉结为夫妻的念头。但宝钗自己对母亲的话却不以为然。所以她一方面远着宝玉;一方面并不高兴元春所赐之物独自己的与宝玉的一样,反而觉得没意思;看到宝玉被黛玉缠绵住了反而觉得是件好事。这些证明宝钗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在她的心目中宝玉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丈夫。

贾府的获罪败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然波及薛家。薛宝钗在遭遇了这样人生重大的变故的情况下,她豁达的性格和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也可能正是这种适应能力,使她作出自己人生的错误选择。

虽然宝钗未必象一些人认为的想进皇宫做娘娘,但曹雪芹对薛宝钗在贾宝玉挨打后的那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咏絮词,表明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这与贾雨村“人间万姓仰头看”是具有一致性的。而贾雨村正是“在外头大事上做功夫”的人。“钗于奁内待时飞。”而“时飞”正是贾雨村。待字闺中(奁内)的薛宝钗迫于贾雨村的威逼,有可能嫁给了好色的贾雨村。后来,看清了贾雨村的丑恶嘴脸,又离开了贾雨村。

贾宝玉被释放了,但贵族之家已经败落而一蹶不振了。这时的贾宝玉生活在北京的热闹的街市。但由于他已经不是贾府里的宝二爷了,生活陷入了困境。而当他进一步知道了林黛玉为自己泪尽而逝,薛宝钗做了贾雨村妾的残酷事实后,面对这一切,他是怎样的悲愤和无奈呀!他只能用判词无奈地表示:事实证明你们大家所说的“金玉良缘”是错误的,我坚信的“木石前盟”才是最可靠、最正确的。后来,他可能又与薛宝钗不期而遇,正所谓“空对着”高高在上的、浑身珠光宝器靓丽的“山中高士”薛宝钗,曹雪芹的心在滴血,发出了感慨:虽然薛宝钗站在我的面前,但我怎么能忘记忠贞爱情为我而死的“世外仙姝寂寞林”呢?

薛宝钗可能也向贾宝玉诉说了贾雨村的种种卑劣的行径和自己对他的不满,也可能又对贾宝玉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因为薛宝钗的思想毕竟还受封建道德的约束,当她了解了贾雨村不讲封建道德,卑鄙无耻的种种劣行后,在“螃蟹咏”中,用“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痛骂了贾雨村等那些品行恶劣的官绅士子。

这时的薛宝钗可能认识到了贾宝玉的可贵之处,但贾宝玉严正地回绝了她:你薛宝钗现在“纵然是”要与我“举案齐眉”,可我“意难平”!他甚至借香菱之口用李商隐的诗说“可悲的薛宝钗(悲金)”是:“宝钗无日不生尘。(六十二回)”你薛宝钗已经不是一个清纯的女儿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