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
《红楼梦》也许能算得上是一部旷古铄今的伟大文学著作,因而也就有着众多的热心追随者,品读着它,咀嚼着它,甚至一入其中,梦再难醒。
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至少大多数人都普遍接受的看法是,《红楼梦》通行的百二十回本中,前八十回基本为雪芹原创,而后四十回,则大抵是由他人后来续成的。这里我们不理会续书者究竟是何人,这毕竟是个很起争议的话题。刘梦溪曾把续书作者实系何人的问题列入红学三大“死结”之一,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考据资料中,尚且不能轻易断定结论。因此我们在此也在可以知趣地回避开这一问题,只是遵从大多数人习惯说法,将通行百二十回本中的后四十回文唤作“高氏续本”就可以了。
当然,既然要在这套续本的名字前冠个姓,那说明肯定是有以示区别的作用了。诚然如是,古往今来,《红楼梦》一书的续版,无论是续自雪芹原著的第八十回,还是续自高氏续本的末回,都是举不胜数了。但与高氏续本命运不同的一点就是,其它这些续版,大多没能逾越高氏续本的主导影响。这里笔者借助资料将《红楼梦》部分续版的情况略为陈列一番:
续书名 作者 回数 时间
《后红楼梦》 逍遥子 30回 清 乾隆嘉庆
《后红楼梦》 琅環山樵 48回 清 嘉庆
《红楼圆梦》 临鹤山人 31回 清 嘉庆
《续红楼梦》 海圃主人 40回 清 嘉庆
《绮楼重梦》 兰皋居士 48回 清 嘉庆
《红楼复梦》 陈少海 100回 清 嘉庆
《秦续红楼梦》 秦子忱 30回 清 嘉庆
《红楼梦补》 归锄子 48回 清 嘉庆
《红楼圆梦》 梦梦先生 31回 清 嘉庆
《红楼幻梦》 花月痴人 24回 清 道光
《续红楼梦稿》 张曜孙 20回 清 道光
《红楼梦影》 云槎外史 24回 清 道光
《太虚幻境》 惜花主人 4回 清 光绪
《新石头记》 吴沃尧 40回 清 光绪
《新石头记》 南武野蛮 10回 清 宣统
《红楼梦醒》 刘承彦 60回 清 ?
《红楼真梦》 郭则沄 60回 民国
《红楼残梦》 颍川秋水 10回 民国
《红楼余梦》 毗陵奇缘 短篇 民国
好,只列到此为止了。大家也许感觉很是腻烦,因为这些续版没啥名堂啊,续的回数或多或少,续的情节或离或怪,可是最终都没有吸引更多的读者去关注,去承认。不错,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氏续本相比,这些续版实在是相形见绌了。不仅在文笔上不成气候,便是情节,也基本落入了“大团圆”的俗套之中,一个个都要把黛玉晴雯等人物形象起死回生,实在到了一种离谱的边缘。独有云槎外史的《红楼梦影》等少数几本例外,不曾翻宝黛悲剧的旧案,可作者把宝钗许配宝玉作美满夫妻不算,却又硬是把麝月、莺儿、袭人等几个大丫环一并收入宝玉房中为妾,然后再让贾府重新兴旺发达,甚至比之当年更有盛鼎之处,于是这类续本也就不可避免地从一种“俗套”跌落入另一种“俗套”当中。高氏续本能在最终以悲剧收束,无论如何,都当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了。这也是其能被更普遍的读者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高氏续本在出版之初是没有承认自己被续的。程伟元在序中提到:
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
高鹗在程乙本中亦有序云:
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
从这二人如出一辙的“自供”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续书是由程伟元高鹗依据雪芹原稿整理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通行百二十回本是前后一体,均从雪芹笔下所出。不过这一片面之辞貌似在不久之后就开始有人陆续揭破了。
有句话叫做“纸包不住火”,一些眼光敏锐的读者很早就觉察到了续本的问题。潘德舆就曾在他的《读红楼题后》中提及“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并且居然毫不客气地指出“续之者非佳手,富贵俗人耳。”而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则有了更明确地指出:
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而伟元臆见,谓世间当必有全本者在,无处不留心搜求,遂有闻故生心思谋利者,伪续四十回,同原八十回抄成一部,用以绐人。伟元遂获赝鼎于鼓担,竟是百二十回全装者,不能鉴别燕石之假,谬称连城之珍,高鹗又从而刻之,致令《红楼梦》如《庄子》内外篇,真伪永难辨矣。不然即是明明伪续本,程、高汇而刻之,作序声明原委,故意捏造以欺人者,斯二端无处可考,但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著无疑。
到晚清时候的俞樾,已经根据《船山诗草》中一条注解“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便由此振奋,索性敲定了续书版权归高鹗所有。这一定论其实相当粗糙而不能得以信服于人,以致有后来的版权纠纷问题,此系后话,另作别论。
不过,清代大多数评点派,却始终把百二十回文看作是同一人笔墨的。虽然他们对前后文字是否伪续的问题没有卷入争纷之中,但太平闲人张新之在他的《红楼梦读法》中还是有过明确答复的:
有谓此书止八十回,其余四十回乃出另手,吾不能知,但观其中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深奥动摇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略无差别,则所谓增之四十回,从中后增入耶?抑参差夹杂入耶?觉其难有甚于作书百倍者。虽重以父兄命,万金赐,使闲人增半回,不能也。何以耳为目,随声附和都之多!
这场论战,似乎从来没有终止过。胡适之先生拟成《红楼梦考证》一书,拉响了考证红学的第一炮,同时揭开了新红学的历史篇章。他在文中已经明确提到后四十回原系高鹗伪续的问题,而当时在这一问题上用功最勤的,貌似正是俞平伯老前辈了。他在紧接其后的《红楼梦辨》中,重点推考,主要更从文本内容出发,根据比较前后情节的诸多矛盾之处,终于拍案敲定了“伪续”这一论点。这些既然本是俞老前辈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说烂的内容,我们在此也不必更多地给予具体重复了。只是把关于“高氏续书”辨伪的大致情况述到这里而已。
尽管在此后的很长时间,人们对于红楼的续作者究竟是谁始终在持质疑态度,也分明有人甚至通过各种方法入手试图证明前后作者实为一人。但是,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情节发展方面的严重脱节是勿庸置疑的事实,所以人们也就越来越感叹续书的诸多弊病,认为这对于红楼原著而言,是个重大的遗憾,于是也就开始不断萌发出新的想法,意图来尽可能遵照曹公的原意,另行续书还原出红楼真面目来。而当刘心武“秦学”带入百家讲坛,以及红楼影视新剧海选分外热火之时,人们在这一渴盼上的期待值也就越来越高。在而今的情况之下,大家只要放眼一看,便可见多少“仁人志士”扬言要为曹公旧著续出新篇,而且也已有传说中的“才女”以年少之辈,拟成续文,可谓轰动一时。其他另有其人,似乎也都跃跃欲试,准备上马征程了。
在这里,笔者完全相信这些新生力量只要有耐心,能坚持,而且略为读过一些与红楼评点考证相关的文字,要续成其书,本非难事。而且,其中的情节安排,也自当有很强的合理性。但这种热情当真如此值得鼓励吗?热情也许确是好事,不过一旦用错了地方,似乎就有些徒劳心力,得不偿失了。
这并不是笔者在此嫉妒各位高才,不愿各位成名获利抢风头,而确是一种稍微有所冷静的思索罢了。续书的价值与意义是否有待进一步明确,笔者仅在此略作阐述,由诸位辨明。
其一,就续书成功的可能性上来说,俞平伯老前辈在当年的《红楼梦辨》是卷第一节即已作出了客观在理的论述。既是破镜,就永远不可能重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续作者要想在思想环境、文学功底与性情流露上与原作者保持完全一致,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而如果在续书时完全脱离甚至只是部分脱离了原作的蕴味,读者读来也就反显尴尬万分了。《红楼梦》在小说阅读上是残缺不全的,但这种残缺也有着它独特的意味。正如维纳斯的断臂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联想一样,任何一位热心的读者,也会在自己的心目中给故事情节的最终发展有个合适的定位。每一种定位形式也许不尽相同,但它至少是每位读者内心的体会,用心融入红楼,融入这份思想境界,也就足够了。至于定要续出来以图大家共享,也许便是“画蛇添足”了。
其二,有些人也许会站起来持有另一种观点,那就是:我可以续不出绝对完美的地步,但至少我通过续书,能够更好地去领会红楼的旨意,体会红楼的精神,让自己对红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何况还能锻炼自己的文笔,如何不可?如果真是怀有此说的话,那么笔者在此提醒你:红楼的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言白话体,若定要锻炼自己的文笔,你大可以随心来写些情感随笔,或者另外拣什么来作文章皆是可以而且其好处自会远大于续写红楼了。当然,你如果坚决不肯放弃红楼内容,一定要在同时去作更深刻的体会,你同样可以写点评析文字,写点读后感想,甚至是自己独立做些考证工作,这些做法,其实际价值,也决然要强于续书的。何必牵就形势抱着续书不放手呢?强迫自己的笔墨去完成并不优秀的文字,这只能算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糟蹋罢了。
其三,我们还可以从续书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这一层面上来作出一些较为细致的分析。续书要具备哪些条件?显然,续书绝不是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其实,续书工作对于续作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否则,早有多少潜心红楼研究而且功底极其深厚的红学前辈们奉上正餐了。在此我们抛开文学功底本身不谈,仅以另外几类简单事例来略为说明:
首先,如果真要是进行续书,在尽可能忠于原著的前提之下,我们到底定作多少回目数为好呢?从当前一些续书人的既得结果来看,把原著续成108回的要占相当多数。这一点显然是受到周汝昌一干人马的影响的。周汝昌的文字比较普及而且煽动性强,容易取得读者的更多信任,而后来的刘心武更是继其衣钵,在鼓吹“秦学”的同时倒也没有忘记给“恩师”的相关论点广告宣传,他的“秦学”探究又正好迎合了这个喜好玄疑文学的时代,于是一炮走红,博得了极多观众。现在讨哄周汝昌似乎已经相当容易,只要你续出红楼,把回目定成108回,保不准就能让他撑着最后一口气来亲自为你题诗一首相赠。可是我们现在转过头来想想,周汝昌的108回说究竟有多少可靠依据呢?能不能真正信服人呢?
周汝昌为什么要生出108回说?因为他相信《红楼梦》本来要写出108钗脂粉英雄。为什么要写108钗脂粉英雄?周汝昌相信这是为了与《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构成一副工整的“对联”。这里我们不作长篇讨论,只简单质疑几点:从文本或者诸多方面来看,有哪一点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曹雪芹要写的有108钗之众?如果真是写108钗,又如何能说明原著回目也在108回呢?依此看来,难不成施耐庵《水浒传》既明写一百单八将,其原著亦应当只写一百零八回的了?其逻辑从何说起?难道这就是周老前辈一直热衷鼓吹的“红学”上的“悟性”?而且既成108回说,他又硬生生地由此联想下去,越想越对味口,居然还把整个原著“精密”地分作十二段,每段九回,认为全书的关键回目全是9的倍数了。这里究竟有多少合理性,还请诸位慎思。如果在续书前根本不能很好地论述自己回目设计的合理性,那么续出来的作品,又有几分信服力呢?
其次,便是续书的情节发展问题了。我们凭什么去安排后文情节的发展线索?也许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依据前文的文本伏线与脂批透露。那么,这一说法,就能如此信服于人了吗?就文本而议,每位读者也许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建设自己的评判标准。例如,林黛玉的最终下场是什么?周汝昌曾依据林黛玉中秋之夜与史湘云的一句对诗“冷月葬花魂”,便一口咬定林黛玉将在第二年中秋之夜投入沁芳溪殒命。但另外又有人另持一说了,这些人从林黛玉《葬花吟》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句获取信息,认为黛玉当死于春末。又有人甚至通过太虚幻境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那幅图画及“玉带林中挂”一句,认定林黛玉是上吊而死!其它说法众多,究竟哪一种才最合情合理?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定论,只能依自己设想来各持己说罢了。其余诸如元春、妙玉、李纨、凤姐、湘云乃至宝玉自己的命运走向,我们均不能作出最终的定夺。如果真要续出红楼,就自然要尽可能接近昔年曹公原著本意,在没有合理有据地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又如何能仅以一纸续文来信服读者?而就脂批提供后文发展线索中,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主张“程前脂后”说的读者,认定脂批系统是后来有人妄自篡改增删的,其批语亦系伪造。而如果真是要从脂批入手来续出后文情节,就必须先行能够给出合理的考据证明出脂批的可信度:脂本系统究竟有哪些人作批?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如此繁多的批语中,究竟哪条是谁所批?脂砚斋是谁?他与曹雪芹有过什么关系?他在红楼创作成书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他有没有真的看到过原著后部文字?我们又凭什么能相信他的批评真实性?如果我们在续书之前不能圆满地完成这些内容的考证,其续书过程是不是太不严谨太不合格了?续书又还有任何必要吗?
不过,当你真正能够彻底解决这一系列的考证工作时,笔者就要由衷恭喜你:因为你已经成为一代红学大家了。或许到了这一阶段,你已经早已不再存有续书的念头了。其原因,只有在你身临其境时才能真切体会。
最后,笔者还要另外补充一点,就是针对不久前传闻中“才女”胡楠(网名雨山雪)“妙笔慰雪芹”这一轰动报道的理解。诚然如是,雨山雪的续作有它的一些优点,这一方面我们无法抹煞。但这部续作存在的诸多不足,更是有目共睹的,或者说它的创作过程就是极其粗糙而没有任何信服力的。然而,这既然是一种既已发生的事情,作为老辈红学家们,也只有出面捧场的份,而不会是当堂泼冷水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红学前辈们的处境也是极其为难,他们必须保持一种德高望重而又激励后进的形象,这使得他们只有抱取鼓励与支持这样的态度。仔细想想看,一些红学前辈仅仅对刘心武“秦学”看不下去作了些指三道四之事,又引来了多少刘的年轻FANS力量的反感与厌弃?何况如今这位姑娘家迎难而上精神可嘉,还能不吸取经验趋势捧场吗?不错,这本续书的出版的确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轰动,但更多的观众们却千万不能从这种轰动效应的表象中催生出挺身续书的意念。因为,笔者在此前已经花费大量笔墨真诚坦言过:续写红楼,毫无意义。
正是——
闹市争鸣谁最真?朝生晨雾晚生尘。
劝君宁取三分醉,莫做红楼续梦人。
张庆,安徽桐城人,生于1987年。网名天涯浪子,现在东北大学就读大一。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酷爱红楼,偶有所感,遂拟成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