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盾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
回眸本世纪的红学大论争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红学”在世纪初叶就出现了种种千奇百怪的说法,鲁迅讽刺说: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革命家看见“排满”……俞平伯说是“越研究越糊涂”的“梦魇”;张爱玲则把它称作“红魇”……沸沸扬扬的“红学大论争”迭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红火十分。诸如“红学”被说成是“大中华文化学”云云。愈近世纪后期,怪论愈多,如忽而“曹雪芹不是作者”,忽而“作者”是曹頔、曹颜、曹硕,乃至是脂砚斋,是作品中的麝月;近又有人说是墨香……忽又说谁都不是,是“高庙”命和珅组成的“写作班子”的“集体创作”;忽而出现“太极红楼梦”说;忽而出现“雍正被曹雪芹刺杀”说,忽而出现脂本脂评全系“伪造”以“骗胡适”说,乃至纷至沓来的伪画、伪诗、书箱,“废艺斋稿”,等等,真令人眼光撩乱口难言,叹为观止。
关于曹雪芹著作权的“编”与“撰”之争
红学论争中最为蹊跷的是曹雪芹著作权的“编”和“撰”之争。“小说”在中国历来正统文人心目中是“稗官野史”不足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小说作者一直不被人重视,作小说者也往往羞于申称,不敢署名,或署假名,至今弄不清《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和《醒世姻缘》作者“西周生”确切为何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因孤证难立,至今仍受到怀疑。《水浒》和《三国演义》的施耐庵、罗贯中,至今也弄不清他们的生平事略。《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因小说得名,朋友就说“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
《红楼梦》是幸运的,在第一回开宗明义的首章竟署下了“悼红轩”主人“曹雪芹”的大名及“作者自云”的一大段创作目的动机谈和创作经验过程谈,这正是其他说部少见的。自乾隆到嘉庆期中,《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是大家都知道的,很少有不同说法。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用近代科学方法考证出曹雪芹不是“乌有先生”而是确有其人,为曹寅之孙。曹寅任江南织造数十年,其人能诗、善画,精刻、收藏书籍,交游名士,正符合创作《红楼梦》小说的家庭环境。胡适还找到与曹雪芹交游的敦诚、敦敏兄弟二人的诗集,集中均有与曹雪芹有关的诗。后来发现张宜泉、周春、永忠等人的诗及脂本脂评,均证实了胡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这是学术上已经解决不成问题的问题。当然曹雪芹的“著作权”决非禁区:不许人讨论,谁也没有这个权力,更无这个必要,许多千百年前的学术定案也可置疑或予以推翻。不过,它须要这样的前提:即要么新发现了与原来论断截然相反的资料,要么产生了至少能言之成理的与前说相反的“说法”。具体到否定曹氏著作权作翻案文章的论者面前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必须把《红楼梦》第一回中白纸黑字赫然在目大书“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等字全行挖掉,能证明这些字全是“衍文”方可立论,否则千言万语,只能等于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遗憾的是自戴不凡,李贤平、杨尚奎等等不管名气多大,声望多高,每次发动否定曹氏著作权的势头多大,“风烟滚滚来天半”,都有“一棍子把所有红学家打得趴在地上五年爬不起来”,或此后的“红学研究”,均当“依此为式”或“从此开始”。虽然他们对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