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旭
小说《红楼梦》主要人物、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大观园里。大观园是作者为这部小说所安排的特定环境。任何一部小说都有人物、故事、环境这三个要素。有的小说对环境只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勾勒;有的则是把环境和人物紧紧地扣在一起。这类环境描写往往不亚于人物故事,写来也就格外地用笔,《红楼梦》当属后者。
像鲁迅小说《孔乙己》故事发生在咸亨酒店,本来没有这咸亨酒店,人们一提到孔乙己就会想到咸亨酒店。这部小说问世几十年后,竟然在绍兴、北京真的开了两家咸亨酒店。如《水浒传》中的梁山伯“忠义堂”、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武松杀西门庆的“狮子楼”等,这些原来都是小说里写的,但现在这些地方都成了山东省的旅游地,许多游人到这里来凭吊。如外国有一个例子,一百年前的柯南道尔写了福尔摩斯侦探案,说福尔摩斯家住伦敦的贝克街221号D,这条街根本就没有这一个门牌儿,但是当时几乎每天都有人按这一地址给福尔摩斯写信来。文学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魔力,它能够使本来虚构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大观园对《红楼梦》正像咸亨酒店对《孔乙己》一样,它本来是作者为小说所安排的一个环境,但是读者会相信世上应该有一个大观园,人们都想走走看看宝玉、黛玉所走过的路。《红楼梦》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大观园是美的,它不仅风景美,也是把环境、故事、人物交织在了一起。
如《怡红院》书中描绘的是“粉墻环护,绿柳周垂”。院里是一派雍容华贵的气氛,小小的五间抱厦,都是雕花的隔扇,房子里挂着各色的鸟笼,养着许多珍禽异鸟。院子里一边种着芭蕉,一边种着海棠。等到人们走进屋里去,左一架书,又一架屏,大的玻璃镜,就连脚底下彩砖都是绿釉雕花的。这个环境会使人想到,它的主人只能是怡红公子、富贵闲人——贾宝玉。可设想,若是呆霸王薛璠的话,那观众就要啼笑皆非了。
《潇湘馆》是非常幽静、雅致的一个小天地。这里“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得门来是“曲折游廊”“小小两三间房舍”,后院有“大珠梨花兼着芭蕉。”这个环境气氛是与林黛玉的性格完全一致的。林黛玉非常孤高,蔑视世俗。他常常用嘲笑来确立自己的自尊,那副容貌有“病美人”之称,自从吃饭就吃药了,吃的药比吃的饭还多。可设想这样的环境只配林黛玉住在这里。环境性格与人物性格在作者笔下是一致的。小说创造这一环境是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发展而设置的,它是为小说主人公虚构的一个理想化的女儿国。它既是宝玉与十二钗“旷性怡情”的“仙境”,又是群芳凋零、诸女儿毁灭的“花冢”。是高度的艺术结晶和概括。
这一典型环境有没有生活原型呢?作者创造这一环境决不是向壁虚构,决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空中楼阁。我们从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来看,他童年是在南方度过的,(父辈作江宁织造——今南京大行宫那里,考古发掘出一个园林遗址。)它就是当年织造府的花园,后来几经转折成了袁枚的《随园》。曹雪芹童年到过这个花园。而且曹家世家:曹玺、曹寅、曹颙、曹頫,一直在江南这一地方做官。江南一带正是水乡园林会萃之地。曹雪芹在南方这一段生活中对南方园林是很熟悉的,等到雍正五年底,他们一家人从南京迁至北京,正是清朝进行大规模园林建设的时候。著名的“三山五园”“长春园”等是康熙所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监修这一园林的(现在北京大学的对面,留下小门楼几块界碑,残迹不多了)。曹雪芹到北京时正是兴建圆明园、颐和园、香山、玉泉山之际。这几个园林加在一起其规模及内部景物,从中国园林史上说都是空前的。所以曹雪芹在北京这段生活经历(即写《红楼梦》时)正是清朝大兴园林建筑之时。曹雪芹的南方北方生活阅历就成了他创作大观园的源泉。
曹雪芹以江南的私家园林和北京的皇家园林为蓝本进行构思,集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创造出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环境.曹雪芹写了大观园后,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人建私人花园时,有意无意地义拿大观园做了蓝本。所以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模仿大观园的园林建筑。比较典型的有“恭王府花园”。当然有高低文野之分了。这一结果当然是曹雪芹所没有预料到的,一部小说竟起了“造园学”的作用。
《大观园》大观园究竟在哪儿?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从书中描写来看既在南方又在北方。说在北方,是因为这里有大片梅林,“琉璃世界大片白雪红梅”,这里有梅花,有阔叶芭蕉。这些植物在北方是很难活的。桂花在北京是要搬到屋里的。根据这些大观园似乎应在南方;这一章里写那天下了一夜的大雪,,雪有一尺多厚,而雪下的是“拉绵扯絮”,说明雪下的很大,这在南方很少见,通常没有这样的。还写庐雪庵有地炕(北方取暖设备),应该说这又是典型的北方环境。南方只考虑炕火就行了,没屋里装地炕的。所以说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是又北又南。
人间到底有没有大观园?
有人说,南京的《随园》是大观园;有人说,苏州的拙政园是大观园;又有人说,北京的恭王府花园就是大观园;还有北京后海宋庆龄纪念馆是乾隆年间的成亲王府花园、傅蘅说等。其实“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根本不可能在世上存在过。大观园开始画图样时,脂批就指出:“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玄(幻)境”,一语中的。下面我们来分別研究分析一下:
“随园说”,原是江宁织造府的花园。曹雪芹父亲曹頫出事后,即任江宁织造府尹的是隋赫德,后隋赫德又将园子转卖给袁枚,袁枚为这园子起名叫“随园”,意即园子寄寓随人也。因为这园子过去是曹府之花园。《红楼梦》毕竟不全是写曹家之事,所以据此不能说曹家的花园就是大观园。同时曹雪芹只是童年生活在南方,他写《红楼梦》时在北方已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取素材而言,那他为什么近的不用而取远呢?所以“随园说”没有根据。
“成亲王府花园说”成亲王府是明珠的官邸。明珠一家与曹家类似,开始繁盛,后来衰落也被抄了家。但时间不同,明珠后人叫成安(乾隆五十年)这时曹雪芹已死。这安不到曹雪芹身上。据记载这成亲王府花园是乾隆六十年的才修盖的,曹雪芹没见过怎么可能写呢?
“傅蘅说”,说这园子是傅蘅家的花园(乾隆时大学士,官位很高),住宅在沙滩北大红楼后、文化部那里。“四合院”只留下来隐龙阁。这傅家花园也是晚于曹雪芹的一类建筑。建成于乾隆十四年。曹雪芹乾隆九年就开始写《红楼梦》了。
认为原型是恭王府花园,从乾隆十五年画的京城全图上看,当时恭王府还没有这一花园,也没有前面的王府。所以曹雪芹不能把没有的东西写进书里去。
“大观园”仅存在于《红楼梦》小说之中。
北京、上海都建了大观园有什么区别吗?
建园的目的不同。“上海大观园”从1979年开始设计,建园主要是给上海人民有个玩的去处,它缺少古典园林风味,只不过是用大观园的名字借题发挥而已,只是一个公园罢了。
“北京大观园”是为排戏用的,是排戏之景。它与“上海大观园”的要求、目的完全不同。一个是玩耍、游玩之所,一个是排戏之景。另外北京、上海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北京大观园”建在南菜园公园(虽然周围还有高楼、水塔、烟囱不够理想,但在北京已经很不错了)。“上海大观园”占优势,建在鉴山湖,有大片的水面,而且有大片的竹林,占先天的优势。另外工期没有限制,可以细加工。“北京大观园”是一路抢工,施工期短,工艺也无法与南方比。另一方面京派、海派风格也不一样,南方建筑翘起角来,北方是关式建筑,重彩画。“海派”无贬意,是指最不保守的,最能接受外来事物、开放的。所以上海大观园在设计上是比较自由的,不受《红楼梦》书的限制。“北京大观园”因为要排戏,所以比较忠实于原作,忠实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原著。如完全按曹雪芹《红楼梦》书中大观园去建是建不起来的。所以“大观园仅存在于《红楼梦》这部小说之中”。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了几百个不同类型的人物:上至皇妃、亲王,下至小姐、丫环、侍女等等,无所不有。在这数百个人物当中,金陵十二钗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金陵十二钗到底指的是哪些人,最主要的特征有哪些?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中人物的确是人们最感兴趣又比较集中的话题。《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生活在我们周围一样。在“红学”史上有个小故事,说一派是“尊钗抑林”,另一派是“尊林抑钗”,由于两派意见不合而“几挥老拳”,为了保卫自己喜爱的人物,几乎到了挥动拳头、打了起来的地步。说明文艺作品里创作的人物深深地搅动了读者的感情。
林黛玉、薛宝钗就是十二钗里领衔的、冠首人物。还要元、应、探、惜春、王熙凤、巧姐、史香云、秦可卿、妙玉、李纨。
《红楼梦》的第五回写贾宝玉身入太虚幻境,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到一个配殿,里面有“薄命司”三个字,他翻开箱子发现除正册十二钗外,还有又副册,里面有袭人、晴雯、香菱等,她们也应属于十二钗人物,但确指的是以上的十二名贵族女性。
十二钗从家庭血统来看,是这样一个关系呢?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一简明人物表(240页),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这十二个人的关系。
其中宁国府有二人:惜春(贾珍妹妹),秦可卿(贾蓉的妻子);属于荣国府贾赦一支的有三人:迎春、熙凤、巧姐;属于荣国府贾政一支的也是三人:李纨(贾珠寡妻)、元春、探春。元春是正出,王夫人所生。探春是庶出,赵姨娘所生。
还有姑表妹林黛玉、姨表妹薛宝钗,以及史老太君的侄孙女史湘云;另有一位妙玉,她跟贾府没有什么牵连的关系,但书中交待她也是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是带发修行的。
十二钗从另一角度看,她们可以代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家有元、迎、探、惜春;史家有史湘云;王家有王熙凤;薛家有薛宝钗。除贾、史、王、薛家外,就是黛玉和妙玉。以上说的是构成关系。下面对比较重要的人物做一些介绍:
先看贾府的“四春”:元、迎、探、惜。
元春很显贵,是皇妃。她曾为贾府带来很多繁华、兴盛的时光,,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辛酸。看“省亲”一幕就清楚了。说不尽的风流富贵太平景象,背后却哭声不断,默默无言以对,就像元春自己说的,“虽然是富贵已极,但骨肉离散终无意趣”。元春的显贵是用骨肉离散作为代价的。作家把元春归为“薄命司”是一悲剧。
迎春懦弱逆来顺受。她被贾赦嫁给了中山狼式的孙绍祖,不到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她是姐妹里结束生命最早的一个。
探春精神、视见过人,才志不凡。因她是庶非常“自尊”。“探春理家”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中,从中可以看出她要兴利除弊,开源节流,她想挽回这个家族的败落,但是不可能,无济于事了。探春本人也在家族败落中舍门远嫁,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回了。
惜春最小,她从三个姐姐的命运当中,从宁国府那污浊的环境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尼。但她命运并不比姐姐更好,在清冷孤寂当中度过了一生。
四姐妹命运就如脂砚斋所评说的那样“原来应该深深叹惜”。
薛宝钗被称为“冷美人”,她的性格基本是“冷”。她给人总的印象是“罕言寡语,藏于首浊”。打扮的很肃静,她的住处也很肃雅。她专门服一种药叫“冷香丸”,“冷香丸”以冷治热,她经常用一种封建规范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不能说薛宝钗没有感情,但她那是很自觉地压抑、隐藏着这份情感。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婚姻不可能是爱情的结果,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的,所以宝钗经常用这一规范来修养自己,而且用它来规范别人,如经常劝宝玉要留心仕途,要读书上进,引起了宝玉的反感。“这清净女儿,怎么染禄蠢之气。”尤其在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等情节更可以看到宝钗的狠,表现出了冷漠,有时甚至到了冷酷的程度。“姑妈是一个慈善的人,我总是这样想……依我看也许是站在井前赏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呢……就算她生气跳了井也不过是糊涂人,死了也没什么可惜!”“话虽这么说,可我到底心不安。姨妈也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送葬,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我们从这些地方看宝钗这一“冷美人”,她怎么能得到宝玉那颗赤子之心。宝钗的最后只能在清冷、孤寂中守活寡,宝玉撒手出家,她只能孤寂抱恨终身,所以宝钗的曲子叫“终身误”。把个美好的前程都躭误了。
表现相反的是林黛玉,与薛宝钗在思想倾向上是相对的。她跟宝玉间的感情是很真挚的,也很珍惜。不仅珍惜还要从宝玉那里得到印证。但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她不可能直接表白这一感情,总是用试探、猜忌的方式来试探,。一这就形成了她那曲折、抑郁的个性。旦黛玉知道宝玉只器重自己之后,按说应该放心了。但她还是感到这种爱情不会开花结果,因为在那样社会条件下,父母双亡,无人主张,而且自己病已成势,也不能久持,所以她觉得前途暗淡,抑郁沉重感情日盛一日。他的孤高是对那世俗的蔑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尽管这样,她抱着一种“只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宗旨。她跟宝玉之间的爱情就像曲子里所讲“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镜花、水月是不可能结成婚姻的。但尽管这样,林黛玉很挚着,是生死不渝的一种感情。从这一点上来看,林黛玉要保持了做人原则和个性尊严,她用“木石姻缘”、生死不愈的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正因为这样,林黛玉流不尽的眼泪,方是我们了解她的思想性格的切入点。也是从这里确立了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第一主人公的地位。从现在看她的价值观念同薛宝钗是不一样的,林黛玉这一人物更加可取,她的悲剧更令人同情。
王熙凤,“凤辣子”这是《红楼梦》里写的非常成功的人物之一。“凤辣子”同李纨不一样,虽然都是儿媳妇,李纨是清心寡欲,凤姐是利欲熏心。辣子之“辣”首先表现的是杀伐果断,有所威振令行。王熙凤既是荣国府的当家奶奶,又协理着宁国府。在荣国府里她的才干、魄力得到了一定的表现。她的才干、魄力跟她对权欲、金钱的追求是结合在一起的。她放债、收息,营私舞弊,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还有借剑杀人逼死尤二姐。由此可看出只要危害她个人地位、利益时就不择手段,下狠心,下毒手。也正因为这样,凤姐这个人物处在了贾府的焦点上,好像是冰山上的一只雌凤,一旦冰山融化,这个人也就完结了。最后凤姐在贾府败败落当中,也就心熬力竭,四面树敌,众叛亲离,“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凤姐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
十二钗都是悲剧结局,不管她们性格有怎样的差别,也不管她们遭遇命运怎么样,最后都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作家对这些年轻女子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对在她们身上,她们的品行、气质、才能表现出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男权社会的条件下,一切美的东西,生命、青春都被毁灭了。所以从十二钗的概括中可看出,正如作家讲的那样“千红一哭”“万界同悲”。
生活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叫李香玉,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其父李鼎曾“代父掌管两淮盐课”。李煦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母之兄,舅姥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1712谢世,康熙帝以乳兄弟情分,命曹寅儿子连生继任父职,不及三载,连生又殁于京师差次。幸其妻马氏怀孕三月,腹中之子即曹雪芹。当时雪芹的祖母李氏在苏州尚有年尽九十的文氏太夫人在堂,为此其祖母每年必携雪芹到苏州省亲。经常寄居于李鼎家拙政园中。李鼎之女香玉约稚于雪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康熙末年,李鼎夫妇双亡,遗香玉孤女聪明伶俐,颖慧过人,深得雪芹祖母的钟爱,迎归江宁织造署,祖姑母膝前抚养,更得雪芹的殷勤照拂。曹雪芹《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黛情境源出于此。
然而,好景不长,自雍正登基后,因宫廷党争,报复异己。李熙首当其冲,革职查抄,家业荡然,至此香玉孑然一身,托曹氏庇荫,更不料曹雪芹家也六亲同命,不及五载,同样遭受抄籍的厄运。在江南七十多年的家基连根铲除,1728年春,香玉随同曹氏一家迁回北京,但寄人篱下,终觉郁郁寡欢,加上她生来多愁善感,纵然得到雪芹的温存宽慰,但年岁渐长,终身未遂,忧思难遣,不到几年,竟而香消玉陨。曹雪芹为此深悲大恸。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