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崔利民
我们大都是平民,过着平民的日子;我们生活在平民当中,体验着平民的生活;即使你不是平民,你也吸吮着平民的乳汁。既然如此,我们的诗歌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远离平民,只能贴近平民生活,渗入平民灵魂,写平民,为平民写,让平民看,张扬起一种可贵的平民精神。

诗歌来源于民间,起源于大众,是平民生活的一部份,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唤。何况,中国是诗之国,人们爱诗读诗,自是情理中事。但曾几何时,一些爱诗的人已被那些不知所云之作,佶屈聱牙之作,虫吟小榭之作,水清无鱼之作弄得倒了胃口,避之惟恐不远,以致有了“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的说法。这是当代诗坛最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一个现状。

仔细想想,现在读诗的人是谁呢?

首先,是作者自己在形单影只地孤芳自赏;

其次,是山头林立互相吹捧的“小圈子”;

第三,是较大范围内的诗人;

第四,是一大批“网络诗人”;

第五,还是一大群青春飞扬的诗歌爱好者;
第六,才可能走向了一部分民众。

所以,关于看不懂诗歌的呼声越来越高,关于搞不懂诗人在搞什么的评论越来越多,关于诗人不敢当众声明自己是诗人的情景越来越正常。诗歌和诗人现在似乎老是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很多人提到诗人常是一种讽刺的口气,以致产生了“饿死诗人”一说。诗歌的地位仍然是那样尴尬,诗歌和大众的距离仍然令诗人们难以接受。

但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远离民众的诗歌写作以种种形式道貌岸然地充斥于诗坛,并为我们不少人津津乐道甚或趋之若鹜,实在是诗歌,也是民众莫大的不幸。这种远离平民、远离大众的写作突出表现为:

其一,“功利写作”。诗歌已经堕落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堕落为一些人妄图借诗歌而流传于后的墓碑(尽管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可能摆脱“速朽”的结局);

其二,“语言写作”。诗歌成为一些人手中玩弄的 “语言魔方”,他们在不遗余力地摆弄着艰涩难懂的词汇,或者津津乐道地挥洒着口水,诗人对语言的糟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作呕;

其三,“先锋写作”。诗坛成为一些人标新立异的“道场”,特别是以“崇低”、“审丑”等等自我标榜的所谓“先锋性”探索更是甚嚣尘上,“先锋”一词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其四,“个体写作”。这些诗人们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独行侠”,诗歌成为一些人囿于象牙之塔抒写个体情感、宣泄个体体验的渠道,成为谁也听不明白的喃喃自语甚至胡言乱语疯言疯语。

诗歌写作到底应该把什么作为我们最为关注的对象?诗是关怀人的,它应该是人类良知和社会正义的化身,关切民生疾苦,政治清浊,忧国忧民,愤世疾俗,表现对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讴歌和呼唤,对社会现实非理想化的焦虑和不满。从先秦屈原,盛唐李、杜,直至近代龚自珍、秋瑾,中国诗歌的这一主题源远流长。而今天,真正关注平民,体察平民,反映平民,引导平民的优秀诗人和诗作实在是寥若晨星。

我以为,诗歌若是不能把民众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作为作为关注的根本,而沉湎于风花雪月,毫无疑问,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遗憾的是,有很多诗人正在脱离生活、脱离社会,正在乐此不疲,一天一首、两首、三首甚至数十首批量生产着也许只有自己才能读得懂得诗歌,并恬不知耻地标榜为“我的诗是为未来的人创造的,未来的人是能够读懂的”。

固然,你不可能把诗写得人人都懂,但你也不能把诗写得只有自己能懂嘛。诗歌必须面向如饥似渴的平民,面向渴望读到好诗的大众,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消费文化,难道连平民的这一点要求我们都不能满足吗?倘若如此,真是诗歌、诗人和诗坛的耻辱!所以诗人西渡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诗歌节开幕式上的致辞不由得被我们记起——“诗歌在今天仍像它在历史中的任何时期一样,承担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它让人们走到一起,而不是分离”。

诗歌是真实感受、真正性情的自然流露,是诗人以诗歌代生命发言。在这个崇尚感觉、疏远理性,玩弄感情、冷漠真情,重视物质、轻视生命的时代里,作为人类文明发韧的诗歌,必须——

关注平民现状,体察平民心态;

面向平民写作,提升平民文化;

反映平民呼声,塑造平民灵魂;

弘扬平民精神,引领平民思想。

当然,“平民”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是一种写作态度,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一个派别。如果将其视为一个诗歌派别,无疑是一种偏狭的误解。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