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运涛

有感于近年来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气度和格局均远较三四十年代来得窄小,日益局限于细琐的本事源流考证或是拘泥于主题学式人物脸谱素描,本文从创造性模仿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创作过程和传播方式的关系入手,管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某些历史特性,就古代文学传播中创造性模仿的表现归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范式,探求古代文学传播的动力。
当人们谈及文学活动时,一般是用两个阶段来表述,即文学创作——文学阅读。而实际上由作者的创作到读者的阅读之间,往往横亘了一个中介:文学传播。它包括作品的出版、发行、吟诵、表演等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导致的阅读效果是大为不同的,鉴于文学传播作为中介的重要性,在文学研究中也就有必要对它的动力来源及其如何发生作用的过程加以审视。
一、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
古代文学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当前,该学科尚属空白领域。“传播”一词,由英语communication翻译而来,其意为思想、观念、意见的交流。英语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s,意为共同分享,所以传播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信息的分享和信息的传递。信息可以是消息,包括思想、观念和意见,也可以是能量、物质。古代文学传播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上建立来的。本文论述的古代文学传播的概念可以这样来界定:古代文学的文学样式或者文学作品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是古代文学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创作者范围的一种流动现象。它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古代文学的分配与享受,是一个动态过程。当然,从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宏观视野来看,创作本身也是传播,是传播的发端和滥觞、基础和前提。
尽管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运动形式中,传播是其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研究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研究仍较少涉猎。近一二年,始有研究者且多为传播学研究生,试图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挖掘传播学思想,来完善和建构中国的传播学体系,但收效甚微,盖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准,概念不清、用力不够有关。张次第女士在《郑州大学学报》第37卷第2期署名《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1]一文中很有见地地谈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传播方式、辅助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思想等问题,实在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进展。但也是较为笼统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进行了宏观的描述,进一步的研究亟待跟进。
研究古代文学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动力学范畴。论者在研究古代文学传播的过程中发现:“创造性模仿”是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