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兵、陈立宏
梅花,美丽而不妖艳,清韵而有芬芳,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于诗(词)人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笔下的梅花形象便风姿各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象征和意趣指向。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古人称“梅、兰、菊、竹”为“四君子”,又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梅花清雅高洁的品性的敬佩与折服。
北宋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传神的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更折射出了诗人铁骨铮铮、不畏淫威的抗争精神。元代王冕《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王冕高度赞美了梅花的崇高品格和秀雅气质,同时也借赞美梅花蔑视群芳的精神来暗喻自己卓尔不群、坚贞自守的美好人格和崚嶒傲骨。
另外,南宋陈亮“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的诗句,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诗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的诗句,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但险恶的仕途,黑暗的官场,屡屡迫使他们在江湖与庙堂之间绝望的徘徊。于是,诗人便借梅花独立寒冬的形象,来传达自己身怀经世之才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心态。
南宋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首诗建阳令任上,当时南宋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中蹉跎岁月,而嫉贤妒能的掌权者却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睹此情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痛心万分。诗人虽有一腔抱负,却不为统治者重用,倍受打击与排挤。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具体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该的“迁客”、“骚人”的由衷赞美。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也莫过如此。他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他的满腔赤诚,只能化作瓣瓣梅花,无奈的飘落在惆怅与绝望交织的天际。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还有一种类型的咏梅诗,名为咏梅,实际上这里的梅花是诗人情感的物化载体,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如上文提及到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便是。词人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呼吁恢复中原,却一直遭到当权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心忧天下,坚持自己的操守。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这正如陆游《梅花绝句》所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俨然如陶渊明的林和靖,也真正进入了元朝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他在被欧阳修誉为“千古绝调”的《山园小梅》诗中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诗中的梅花形象,就是林和靖自己隐士形象的化身。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属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坚强自傲的精神象征。诗人们吟咏梅花也不仅仅是为了描摹物态,而是借吟咏梅花以怡情雅志,抒怀励节。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