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齐鲁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与魅力(之五)——荀子

作者:张英基
摘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是何等的灿烂,先人留给我们的文献典籍是何等的丰富。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献宝库中,我们诵读着,激动着,感悟着。除去了这精美的文词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古代贤哲文士们的人格境界与魅力了。

古代的哲人们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字,而他们的人格境界与魅力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每每读起这些文献典籍时,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令人心潮起伏的走向他们。这便是人格境界与魅力之所在,是它在作用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齐鲁文化 理想人格 境界 魅力 荀子

荀子虽为赵人却长期游学于齐,三为祭酒,为齐国客卿、稷下学士。其思想自成一体。解读《荀子》,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荀子的思想既不纯属于正统的孔、孟儒家,也不属于道地的法家,而是融汇了诸家之说,博采众长,自为一体,立独家之论。

荀子生活在动乱的战国时代,其时,礼衰乐崩,道德沦丧,而他却能凭“道”,自任自重,以修身为己之要务,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抱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传统,充分表现出荀子人格的一致性。荀子对现实社会既有冷静严肃的批评态度,又有充分的自由性与灵活性。

儒家先哲既重视个人发展以谋取社会幸福,同时也重视社会责任以达到个人之完善,个人不可侵犯之尊严与人生价值是儒家的核心信念。孔子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定义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则体现的是一种人的道德水准和才智结构。对于荀子而言,其人格的一致性,正体现在他以儒家的君子人格为追求的模式,以道义为己任,在功利主义风靡之世,整个社会丧失道德原则的黑暗环境中,却依然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荀子从一名游士成长为儒学大师,他选择了儒家思想为其主要精神支柱,以知识和德行为其安身立命之本,以“道”自任自重,而没有沦落为“嗜欲”者之流,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战国末年,士的流品极其复杂。《战国策》生动地载录了形形色色各类人物的面目。诸如“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中所描绘的士人如同一群狗,稍加物质金钱的利诱,便会分化相争。此类士人在知识层中不会是个别的,他们之所以追名逐利,物欲横流,实为时代风气之熏染。孔子要求:“士志于道”(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4);“君子固穷”、“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5)。而好利之士,诸如苏秦、张仪之流,则完全走上了与此相反的道路。他们早把“任重道远”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正如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谴责的:“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贱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唯权势之嗜者也。”他还批评了那些“陋儒”、“俗儒”、“偷儒”、“贱儒”、“腐儒”之辈,以知识换取口食,固然无可非议,但却不顾人格尊严与廉耻而只贪图吃喝享乐。例如在同篇中,他还写道:“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在《荀子·大略》中又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将言行一致者,视为“国宝”、“国器”、“国用”,把“口言善,身行恶”、口是心非者,斥之为“国妖”。当然仅有抨击还是不够的,荀子还以自己为正身之楷模。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下,他依然呼吁:士的天职是正身并肩负道义。《荀子·哀公》引用孔子之言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荀子·尧问》引用周公之言又强调说:“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穷,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点击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