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齐鲁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与魅力——管仲、晏婴

作者:张英基

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指要尊重人,重视人的生命、人的幸福、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尊重人格独立、人格平等的一种文化精神。

在中外历史上,凡有建树的大学问家、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诸如爱因斯坦、费米、汤川秀树、雷切尔·卡森、居里夫人、吴健雄,等等,他们在为人类作出杰出科学贡献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人类社会的兴衰,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
当代学人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技术技能,而且要有学问的修养和多方面准备。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文化,尤其要有高尚的人文品位与气质,否则是难以承担起社会重任的。诚如古人所述,“士之致远者,当先识器,后文艺”(1),即首先注重作为人总体的健全人格,才能有所成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感悟万类霜天的丰茂,欣赏科学艺术的丰美;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有助于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凡能出大成果者,必有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象。“健全的人格”本身就给每一位有志者提供了一个不断拓展的平台、一种出成果的环境、一股使不完的创新激情。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是何等灿烂,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献典籍又是何等的丰富。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献宝库中,我们诵读着,激动着,感悟着。除去了这精美的语言文辞和超凡的美好意境外,折射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古代贤哲文士们的人格境界与魅力了。

古代的哲人们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章,而他们的人格境界与魅力却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每每读起这些文献典籍时,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令人心潮起伏的走向他们。这便是人格魅力之所在,是它在作用着历代人们的心灵。

何为人格魅力?枯燥的文字阐释是毫无意义的。又何必去理解那些诠释者们干瘪的文字呢。当人们徜徉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那些优秀的诗文、典章及其作者,不正是在向人们诠释着什么吗?立足于此,让我们从这里用心去感悟吧。

一、管仲的人格境界与魅力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有多处涉及到管仲的人格问题。例如,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偷生,不肯为之殉死,其人格有问题吧?”孔子回答他说:“齐桓公九次召集群雄,不用武力统一了天下,这全是管仲的功劳。管仲是个从大处着眼的人,这就是他的人格啊!这就是他的人格啊!”

子路的疑虑,同样也发生在子贡身上。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3)子贡问:“管仲的人格有问题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人,而他却不能为公子纠殉身,反倒做了齐桓公的相国,管仲的人格有问题吧?”孔子回答他说:“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一统天下,百姓至今还能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连我今天都要因亡国而做胡人打扮了!管仲是个从大处着眼的人,他怎么会像一般匹夫、匹妇那样,默默无闻去殉死,默默无闻的去恪守那些匹夫匹妇的人格标准呢!”

在答复两个弟子的质疑里,孔子以“仁”字作为统摄完美人格的总辞汇,用“仁”字解释,却始终无法给这个字作出界定。当子路、子贡以管仲“未仁乎?”“非仁者与?”逼问他的时候,他立刻把这个“仁”字再变形一次。弟子对他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真相其实在此。因为孔子的思想,受了时代的限制,是不精确的。孔子死后,人们一直不敢“代圣人立言”,以致孔子的思想,非但不能被“继绝学”,反倒其学愈继愈绝。千百年来,他的思想一直被“匹夫、匹妇”思想家们阐释着、修正着,自然会发生变化。

管仲的人格是特立独行、大无畏的大人物的品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4)的人格品位;“匹夫匹妇”的人格,则是随波逐流、依附权势的小市民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层面。管仲所表现的人格,为“大人格”;“匹夫匹妇”所表现的,为“小人格”。

“大人格”的表现,因为是特立独行的、大无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然跟“小人格”的表现相冲突,尤其是“大人格”尚未功成名就之前,这种冲突,更为显著。

管仲在尚未功成名就之前,与朋友鲍叔做生意,要求多分钱,按“小人格”的标准衡量,认为这是吃人;管仲为朋友办事,办砸了,在“小人格”的标准看来,这是害人;管仲同朋友出征,作战时退后,凯旋时在前,以“小人格”标准认为,这是胆怯;管仲在公子纠被杀时,朋友为之殉难,而自己反倒投奔敌国,按“小人格”标准评断,这是无耻。……即使在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在“小人格”标准下,他的作风,可议之处也颇多,孔子若以“小人格”标准看管仲,就骂“管仲之器小哉!”就骂“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的一切不合“小人格”标准的行径,虽为大家所不谅,但他的朋友鲍叔牙却一直信任他、一直礼让他。最妙的是在管仲临死前,齐桓公来问他谁可做他的接班人,他竟不推荐曾举荐自己的鲍叔牙,理由是鲍叔牙不能搞政治。这在“小人格”的标准下,是十足的忘恩负义,但在“忠于为国,不私其友”的“大人格”标准下,管仲却能以“天下为公”。管仲之所以为管仲、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

以孔子的深明大义,都难免以“小人格”标准看管仲,可见“小人格”标准在社会上是多么流行。“小人格”标准是“匹夫匹妇”的层面,是随波逐流、依附权势、“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在这种标准的泛滥下,胸怀“大人格”标准的英雄豪杰,都会长期遭到舆论、谣言、世俗的打击。所以,“父子责善”的贤人匡章,国人都说他不孝;“弟死不葬”的志士张良,社会说他不仁;周公旦被诬不利孺子;岳飞沉冤二十年,不得昭雪,等等,多少大丈夫,在“小人格”标准下,都变成了“人格有问题”的了,这种不公正的评判, 就因为社会上“匹夫匹妇”多,评定人格的标准,只有“匹夫匹妇”的“同类意识”,而缺少真理与正义;以偏盖全,缺少大处着眼。所以,常常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反被诬为坏蛋、被视为“人格有问题”。

具有“大人格”理想抱负的英雄豪杰,难道他们的“小人格”方面会有问题吗?以管仲为例,在“小人格”标准下看管仲,其内情真相是: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5)。

管仲这段动人的话,告诉人们,具有“大人格”胸怀的人,在“小人格”方面,是不会有问题的,只是不为“匹夫、匹妇”所知罢了!

当一个人走上大无畏的特立独行、“虽千万人,吾往矣”之长路,其人格,早就在“匹夫、匹妇”之上了。不是大仁大智大勇者,就不会这样走;不是道德至高、人品至善者,就不会这样走;不是“大人格”涵盖了“小人格”者,就不会这样走。

评判人格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大无畏的特立独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人格”,而不是看其“匹夫、匹妇”式的“小人格”。只有确立起这种评判标准,人们的道德水准才会有所提升,否则,人们便会停留在“匹夫、匹妇”式的道德水平上,永远做小市民,也就永远做不了大丈夫。

二、晏婴的人格境界与魅力

晏婴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有仁者之勇、刚直之节、廉洁之行,他能绵里藏针、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在当时,是完美人格的最佳体现。晏婴在处理崔杼弑齐庄公、出使诸侯各国遭辱等内政、外交矛盾冲突时,能够坚持操守、“死国而不死君”、避其锋芒、保存自我、战胜对手;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中,却隐含着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不可摧的刚强意志。他或委婉劝谏,在柔性中蕴含着刚性;或托物讽谏,言此及彼,刚柔相济;或厉色直谏,忠言正告,随机应变,刚柔兼备。

孔子赞扬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6)。就连性情狂傲不羁、才智“管晏不及”的淳于髡也表示“慕晏婴之为人”(7)。司马迁对晏婴的人格倍加推崇,他借用晏婴的御者妻子之口赞曰:“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太史公观其行事,论其轶事,备受感动,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8)。

宋代苏辙当论及管、晏时说:“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9)苏辙公正、客观地评说,分析比较了管、晏的历史功绩,认为晏子辅佐君王虽“功业不足道”,但其人格“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

注释:

(1)《唐书·裴行俭传》;

(2)《论语·宪问》;

(3)同上;

(4)《孟子·公孙丑上》;

(5)《史记·管晏列传》;

(6)《论语·公冶长》;

(7)《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8)《史记·管晏列传》;

(9)《栾城集·晏子传论》。

2004.9.7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