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齐鲁诸子散文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观
齐鲁诸子散文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观,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元典之中。其文学总体特征为:儒、墨显学,关注人生的创作态度;重个性、重情感的审美倾向;以形见理的表述方式;寓言文学形式的广泛运用;具有独特的形象系列;说理散文逐渐成型;崇散贵真的抒情性散文开始酝酿发展。
《论语》、《墨子》反映先秦时期齐鲁诸子散文论述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是文学走向解放的第一步,文学色彩显著加重了;《荀子》、荀赋和佹诗,具有形成文学形式的划时代意义。
齐鲁诸子散文审美特征及发展概言之,《论语》、《墨子》为关注审美的开创起步阶段,《孟子》(《庄子》)进一步发展为审美具有了浪漫化的倾向,《荀子》(《韩非子》)则为精美化的审美发展趋势。
《论语》以言近旨深的语言、亲切可感的人物个性、情趣盎然的场景描写,为语录体散文的首创。从说理散文的发展审视,《论语》开创了说理的逻辑性和语言艺术。其语序变化灵活的语法、雕塑美的修辞运用、形神兼备的成语和格言,都充分体现了高超娴熟的语言艺术和审美价值。
孔子的主要美学观是“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兴、观、群、怨”的审美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审美教育。
孔子很注意美育陶冶,提出君子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1)。“善”指内容,就艺术实质而言;“美”指声音,就艺术形式而言。他还提出君子应“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意谓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朴实和文采,内容和形式,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之审美修养。
孔子特别注意语言的审美修养,关于此类言论,在《论语》中,比比皆是。
《墨子》使语录体散文逐渐过渡到专论体散文,在说理散文中有意识地运用形式逻辑推理,为论辩散文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