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杜甫一生有不少朋友,严武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们是世交,往来时间很长,都爱好做诗,酬唱较多,又曾同朝为官,相知也深。尤其是杜甫居成都期间,严武在生活上曾给杜甫以切实的帮助,杜甫也曾应邀入幕,二人关系空前密切。但是,他们毕竟在地位、性情上都有很大差异,关系也不见得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始终如一地好,而有可能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实际上也正有多种史籍记载,杜甫曾有酒后对严武失礼的事。这些史籍所载严武当时的反应截然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以为忤”。例如《旧唐书•杜甫传》云:“(甫)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第二种是先怒后解。例如《唐摭言》卷十二云:“杜工部在蜀,醉后登严武之床,厉声问武曰:‘公是严挺之子否?’武色变。甫复曰:‘仆乃杜审言儿。’于是少解。”第三种是怒至欲杀。例如《新唐书•杜甫传》云:“(甫)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说法不一,已经易滋疑惑,叙述过于生动,更是有小说家虚构之嫌。因此,历来就此加以讨论的人不少,大约是出于为敬爱者讳的好心,讨论者基本上都采取了大事化小的态度,主张本无欲杀之事(注:如仇兆鳌就认为:“初无欲杀之说,盖唐小说所载,而《新书》(按即《新唐书》)信以为然。”)。既然事情去今已远,我们无法质诸当事人,事情真相谁也不能凿然言之。我们也是愿意效法前人的,但是,细读杜甫这一时期的作品,感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如果说当年杜、严之间没有发生过酒后“睚眦”一类的事情,或者说即使发生了,也只是小事一桩,那么,有些现象就不好解释。例如,为什么杜甫要那么坚决地辞去幕职?同僚的排挤就足以解释吗?严武死后,杜甫为什么没有写出像得知苏源明、郑虔、高适、房guǎn@①等人死讯后那样动感情的诗篇,而只是一篇礼节性的《哭严仆射归榇》?要知道,杜甫哭悼苏源明、郑虔、高适、房guǎn@①的诗篇都是作于他辞幕前后一段不长时间内的。相应地,有些诗篇,例如《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莫相疑行》、《赤霄行》等,也有难以讲通的地方。
本着“知人论世”的想法,我们通过逻辑的可能性和诗歌的解读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杜甫与严武之间不但发生过“睚眦”,而且这“睚眦”还不是小事一桩,杜甫酒后失言几乎招致杀身之祸,是完全可能的。

杜、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