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君廷 王世林 王津平
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提出了解读《红楼梦》要靠“悟”的观点。一些红学家不以为然。
然而,笔者认为周汝昌先生这种解读《红楼梦》的方法,是非常正确和符合解读一部文学作品规律的真知灼见。笔者没有读过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红楼梦>新证》但是,笔者认为对《红楼梦》原著以外的诸如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身世等确实须要进行考证。而这并不影响对《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理解要靠“悟”的方法来解读。
笔者认为:周老所说的“悟”,其实就是“理解”一词的另一种说法。世界上很多道理正是人们“悟”出来的。
有的红学家总是自以为是,一会儿批“索隐”,一会儿批“悟”;今天批这个,明天批那个。但除了让人们看到他们思想的僵化、方法的落伍以外,实在看不出他们在红学研究上有什么大的建树。
下面笔者就自己解读曹雪芹的《红楼梦》靠逐步“悟”的过程和一些体会来印证周老观点的正确。
2003年7月的一天,我们三个天津的《红楼梦》平民业余研究者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惊喜地发现,或许我们已经寻觅到开启《红楼梦》这座瑰丽文学艺术谜宫的钥匙,扣开了这扇尘封了240年的神秘之门,破解了谜一样的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一阵兴奋之后,我们决定从解析“甄士隐”入手,开始写作研究《红楼梦》的论文。我们用了近五个月的业余时间,于11月30日,写完了题为《<红楼梦>----满清封建专制“文字狱”腥风血雨中鲜妍怒放的奇葩----纪念封建社会的叛逆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的研究文章。三年多的时间,我们的红学文章已经到了近三十万字的规模了。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对《红楼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红学研究,是因为读了刘心武先生《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的红学研究文章,获得了重大启示。
过去,我们在读《红楼梦》时,读不懂三个人物,一是秦可卿;二是甄士隐;三是贾母老太太。秦可卿是一个养生堂的弃婴,在贾府中怎么会有如此的地位?大火焚家的甄士隐,怎么会对跛足道士的“好了歌”作出与政治联系那样密切的注解?宁荣两府中的人怎么都会对贾母如此众星捧月?觉得非常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刘先生对秦可卿和贾母生活原型的研究,终于使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笔者就接着刘心武先生的研究一路“悟”了下来。于是,就从一个新的角度破解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破解了《红楼梦》的主题,破解了正确解读曹雪芹在八十回《红楼梦》章回题目中点到的诗词曲赋的方法;破解了探春悲剧之谜等一系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的谜!
笔者对《红楼梦》的研究之所以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主要是靠“悟。”也就是“理解”。
比如:怎样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章回题目中点到的诗词曲赋?就是“悟”出来的。后来,笔者就归纳出正确理解的方法:即要牢牢把握的四个原则:一是要切记这些诗词曲赋的作者是曹雪芹本人;二是要与曹雪芹落魄后,创作《红楼梦》时的生存状态、创作环境、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是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与《红楼梦》中隐涵的主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四是要对曹雪芹往往在这些诗的前或后有一些画龙点睛式的叙述和描写,要正确解读这些叙述和描写也成为破解曹雪芹创作意图的关键。如:“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前,宝钗与湘云在“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的对话;林黛玉低吟“葬花词”后,曹雪芹对宝玉的一段心理描写;宝玉读毕“芙蓉诔”后,黛玉参与“改削”的对话描写等。
再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甄士隐和贾宝玉都见过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两个人在梦中见到了相同的对联?曹雪芹为何要作这样荒涎离奇的设计?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真是吃饭睡觉都在苦思冥想。2006年5月的一天深夜,躺在北京大学招待所的床上,似睡非睡之中还在苦苦思索着这个困扰多日的问题。猛然,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会不会是曹雪芹写的两行“回文诗”呀?对!一定是!是两行回文诗!于是,眼前一亮,兴奋得几乎一夜无眠。以曹雪芹对中国古典诗歌体裁的熟悉,在这样两行“回文诗”中隐涵其深刻意义,是易如反掌的事。我为“悟”出来曹雪芹这两行回文诗的诗意而高兴!于是,笔者又不能不佩服曹雪芹那神奇的想象力
又比如:对探春悲剧结局的理解,从来的红学研究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异议。然而,笔者却的一直觉得高鹗设计探春的结局不大对头,一直在苦苦思索,从曹雪芹给探春写的判词和曲词来看,哪有一点婚嫁的喜庆气氛?同时,又觉得对探春的判词和曲词似曾相识,好象在哪见过。突然来了灵感!噢!对!是韩愈的诗!是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诗。笔者又把探春的真正悲剧结局给“悟”出来啦!
还比如:对薛小妹的十首“怀古诗”的理解,就是在曹雪芹的“却怀往事”的提示下“悟”出来的。笔者把曹雪芹这十首诗与曹雪芹及其家族经历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作了解释。刘心武老师也非常高兴,说:“这是你们对红学做出的贡献!”
当然,还有很多例子,笔者就不再多说了,笔者要证明的是:正确解读《红楼梦》这部神奇的文学作品的方法还真得“靠悟”!靠想象!靠正确的理解方法!因为曹雪芹写这部书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奇思妙想,就是神奇的想象。破解这些奇思妙想,破解这些神奇的想象,只能“靠悟”!考证是考证不出来的!靠考证只能是南辕北辄。因为,曹雪芹就非常明确地提示读者:“谁解其中味?”而不是:“谁考其中味?”
曹雪芹太伟大了!
曹雪芹的奇思妙想太伟大了!
笔者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悟”出这部书的真谛而高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