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本来无所谓新旧之分,自胡适起,人们便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研究以及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红学研究称之为为“旧红学”,而以胡适为代表的红学研究称之为“新红学”。旧红学也称“索隐派”,新红学又称“考证派”。
作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派别,新红学自有其独特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令人遗憾的是,对其具体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极少,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设有专门的条目,但缺乏系统而严谨的界定。现据可考的文献材料,最早使用“新红学”一词的是顾颉刚,他是在1923年3月5日为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所作的《序》中使用了“新红学”这个词:“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建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作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所以根基不坚,为之百年不足者,毁之一旦而有余,现在既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了,比了古人真不知便宜了多少。我们正应当善保这一点便宜,赶紧把旧方法丢了,用新方法去驾御实际的材料,使得嘘气结成的仙山楼阁换作了砖石砌成的奇伟建筑。”1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他是把新红学作为旧红学的对立面并列提出的。旧红学显然是指先前王梦阮、蔡元培等人的索隐派红学,新红学则是指胡适、俞平伯等人发起的红学研究,自此以后“新红学”一词被普遍接受和使用。但是二十世纪红学界和学术界对该术语的使用和认知情况来看,“新红学”一词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新红学主要指时间上的新,具体来说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展开的《红楼梦》研究,即《红楼梦大辞典》所说的“胡适以前的红学为旧红学”,“胡适、俞平伯和顾颉刚以后的红学为新红学”2,除胡适、俞平伯等人和索隐派的研究外,它还包括其它学者的研究,而此意义上的旧红学不仅指王梦阮、蔡元培等人的索隐派红学,也包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等人的评点派红学,以及其它专书专文评论等;狭义的新红学则主要是指研究思路和治学方法的新,具体说来,是指以胡适、俞平伯等人为代表的关注作者、版本问题、注重文献资料、以考证为特色的《红楼梦》研究。学术界主要是红学界经常使用的是后一种,本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新红学”一词的。
一、“新红学”的迷误------从胡适说起
本来小说在古代属于“小家珍说”,没有什么重大价值的,经过近代梁启超等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小说的地位到“五四”前后得到空前提高,《红楼梦》研究,也在这个时候也被提到了科学考证和科学探讨的议事日程上来了。胡适用近代科学考证方法,开创了“新红学”,并为之进行了近四十年的红学研究,先后写了近三十万字的著述。
胡适在红学史上的地位是靠《红楼梦考证》一书奠定起来的,新红学也是由是书而奠定,胡适红学研究的中心是作者的身世、成书年代以及版本的辨伪,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对于胡适的功绩,海外的余英时先生在《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中得到充分的肯定:“胡适可以说是红学史上一个新‘典范’的建立者。这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