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小康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悲剧的六个成分中情节是第一位的。因为正是事件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形成、显现和发展,从而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意义。尽管后代的叙事文学理论往往更重视的叙事要素是性格,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毕竟表达出了对叙事艺术的一种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叙事首先是讲故事,也就是要组织和叙述情节过程。情节对事件的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逻辑顺序,而任何的顺序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因果关系经验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中都隐含着一定文化中人们对世界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意识。这就是叙事中的时间意识。时间意识是一定文化中人们的世界观的基础。理解叙事中隐含的时间意识,就是在理解一种意识形态的世界观背景。
一、叙事与“天道”
上古的历史叙事在记载和阐释历史事件的背后,隐含着理解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观念根据,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时间意识。《左传》是上古历史撰述中最具有叙事性质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古典叙事文学传统中时间意识的一种典型形态。
《左传》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以《春秋》为线索,也就是说,是依照时间过程逐年记载的编年体。从整体上看,书中的时间是纯客观的序列,不管大事小事都按照先后次序排列:“僖公元年”下来是“僖公二年”,“春王正月”后面是二月、三月;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只是时间先后的顺序。但这只是在《春秋》所限定的宏观框架上所显示的时间状态。事实上,《左传》与《春秋》中明显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对不同的事件具有不同的叙述兴趣:有的基本上是按照《春秋》的路子加一点解释就带过了,而另外一些事件却可能成为叙述者的兴趣重点,被组织成情节连贯的故事。比较著名的有“郑伯克段于鄢”、“长勺之战”、“齐晋鞍之战”、“秦晋之战”、“城濮之战”等战争故事。
在这样的叙事段落中,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时间已不仅仅是排列事件先后顺序的客观尺度了。在这些故事中,时间过程与前后各个事件的发生次序、状态有了内在的联系。就拿长勺之战来说,《春秋》在莊公十年的记述中说:“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二月,公侵宋。”前后两件事可以认为只有客观发生的先后次序而没有内在的关联。但在《左传》中关于长勺之战的记载中,从曹刿请见开始,叙述了这个战争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这些事件都有内在的关联:没有曹刿的请见就没有后来庄公三鼓而出的战法,当然也就没有最后的结局。换句话说,在《左传》所叙述的故事中,时间意识不仅表现为对事件先后顺序的排列,而且表现为内在的因果联系。
长勺之战的整个时间过程不长,大概是在几天内发生的。《左传》将《春秋》中“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这样一句话敷演成了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情节:齐人进犯,曹刿请见,与庄公论迎战的条件,开战,追击等等。这些事件相互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陆续展开。在这个时间过程中事物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