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梅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701-762)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本文将讨论李白诗中所反应出的诗人对自然,人生,仕途,以及酒的态度,并着重分析两首诗中所渗透出来的自我意识,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将其和尼采的“上帝已死”,“酒神精神”进行比较对比研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隋末,其先人因罪流徙于西域碎叶城,李白的诞生地。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青年时期在蜀中就学漫游,成年后,先后漫游了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胜地。唐玄宗天宝初,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两年后被排挤出长安,又重新漫游。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后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雄奇奔放,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清新明快,一向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要分析李白,我们首先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在唐朝,诗歌的地位和它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有所不同。大家可能更清楚的是诗歌在现代文坛上的边缘化处境。在中国市场上,更容易占据市场、赢得经济效益的都市小说等快餐式文学形式发展的如火如荼,而象诗歌散文等纯文学普遍受到了冷落。美国前不久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公民中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下降,取代书本的是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文本。在全球化,或是全球西化的大气候下,资本主义经济的铺天盖地,似乎已经将整个文学挤到了犄角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