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毅蓉
【内容提要】
“巴尔扎克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红楼梦》挽歌情调的魅力及其成因。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及其不寻常的家世使曹雪芹在对生活进行艺术描写时,发生了历史与道德评价的错位以及情与理的悖离,这是《红楼梦》挽歌情调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挽歌情调所造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艺术效果,其魅力是独特而绵长的。
【关键词】 巴尔扎克现象;挽歌情调;历史观;红楼梦
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无不以其四射的魅力而世代流传。关于《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的艺术魅力的问题,也是历代喜爱它的人们所热衷于探讨的。对此,笔者以为,《红楼梦》的艺术魅力虽来自各个方面,但深沉凝重的挽歌情调却是它的关键所在。笔者拟从“巴尔扎克现象”人手,追踪摄迹,探寻曹雪芹的复杂的历史观及其与挽歌情调的关联,从而找出《红楼梦》挽歌情调的魅力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挽歌”与“巴尔扎克现象”
挽歌,本是一个文体概念,是指对于死者的吊唁、哀挽的祭文。“祭文者,表其哀也。始于曹孟德之《祭桥元》。其体不一,散文,如韩愈《祭十二郎文》;韵语,如欧阳修《祭程相公文》;四言六言,如韩愈《祭柳州李使君文》;长句短句,如欧阳修《祭苏子美文》”①。作为一种文体概念,其功用是多方面的。“有用以祈祷雨砀者,有用以驱逐邪疠者,有用以吁求福音者,有用以哀伤死亡者”②。但同时,挽歌又是一种美学概念,这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巴尔扎克。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时,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评论:
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