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芦哲峰
《红楼梦》是伟大的,伟大的《红楼梦》,造就了一门无聊的学问——“红学”,二百年来,这条《红楼梦》的“附骨之蛆”,就像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越长越大,而身在其中者,却不闻其臭。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打着“热爱”的旗号,与《红楼梦》南辕北辙;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已看不懂《红楼梦》最基本的涵义,而只能在字里行间捡拾些残羹冷炙;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泰山,却又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一知半解;眼看着这片虚假的繁荣背后,是前所未有的荒凉……我只能心生莫名的悲哀。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哲学的年代;因为这是一个实用为主,金钱至上的社会,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抛开名利和欲望,安静地读一读《红楼》了。而“红学”却得以甚嚣尘上。借鸡生蛋者有之,浑水摸鱼者有之,煽风点火者有之,兴风作浪者更有之,一时间,群魔狰狞,而上帝却寂静无声。
其实,“红学”与《红楼》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就像教堂与上帝的关系一样,“离教堂越近者,离上帝就越远”(诗人痖弦语)。只有拨开“红学”的迷雾,才能看得清真正的《红楼》。
真正的《红楼》,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我们的泪水人生;就是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荒谬;就是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无奈;就是那“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轮回和缘起缘灭……,从生到死,从空到空,每个人走过的,都将是“泪水”的一生,“情”的一生!最终也都将化为“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无常。于是,来自尘土的终将归去,回到尘土的终被忘记。就像宝玉私下里忖度的那样:“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悲从中来,乃至黯然神伤。世上所有的人都害怕失去,而失去无可避免。往者已不可追,永恒更不可问,人生于其间,又徒然在自欺自扰,熙熙攘攘,无非名利,忙来忙去,都是欲望,最终奔向的却只能是同一个地方,“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是也!所以,我总觉得,曹雪芹在书写这场大梦的时候,他的内心应该是充满喜悦的,充满了一种大悲之后的平静,和看破红尘的超脱。而我等俗人,不论是对《红楼》,亦或是对人生,都看不破,更放不下,于是乎,也就只能执着于书中的一字一句,以及人生的小名小利,如是而已,不仅可悲,尤为可怜!
因此,我写《红楼》,无非“游戏”,您全然不必当真,更无须较真。我仅仅希望,您在读过这些文章之后,能重新找回阅读《红楼梦》的冲动和兴致,则我心足矣!要知道,“游戏”的背后,是一颗真诚的爱“红”之心。《红楼》所见,便是人生!
【原载】《醉爱红楼》,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