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论甲戌本——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重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弁言

作者:冯其庸
在《石头记》的抄本史上,现存纪年最早的抄本,是署“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本子。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比己卯、庚辰都要早。但现存的甲戌本,是过录本,不是甲戌原本,而且只残存十六回:即第一回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看来是四回装一册。现存的一至八回,是第一、二两册,第十三回至十六回是第四册,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是第七册,如果甲戌本也是八十回的话,则应该是共二十册。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但刘铨福于同治二年癸亥(1863)五月廿七日跋云:
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原文与刊本有不同处,尚留真面,惜止存八卷,海内收藏家更有副本,愿钞补全之则妙矣。
五月廿七日阅又记
这里说“止存八卷”,则可见是二回一册,故十六回是八册。但两回一册实在太薄,甲戌本是乾隆竹纸,更是极薄极薄,两回一册,只有现在宣纸印本的一半厚度还不到。如是八十回,则应装四十册。我想刘铨福之父刘位坦买到此书时,可能是经书贾改装过的,到刘家后,又重新合装成四册。因为从现存此书的情况来分析,刚好是符合四回一册的情况。也由此,可以想见甲戌本散失时是整册整册地散失的,不是未装成册时散乱地散失的。如果原装是二回一册,则散失一册就是二回,反之残存一册,也应是二回。现在从残存的情况来看,刚好都是四回相连,可见当时应该是四回一册。
胡适说:
可见雪芹作此书在乾隆十八九年之前,也许其时已成的部份止有这二十八回。
他又说:
我曾疑心甲戌以前的本子没有八十回之多,也许止有二十八回,也许止有四十回。
后来他又说:
曹雪芹在乾隆十九年甲戌写成的《红楼梦》初稿止有这十六回。
我现在进一步说,甲戌本虽然已说“披阅十栽,增删五次”,其实止写成十六回。……(原文如此——庸)故我这个甲戌本真可以说是雪芹最初稿本的原样子。所以我决定影印此本流行于世。
……
所以我近来的看法是,曹雪芹在甲戌年写定的稿本只有这十六回,——第一到第八回,第十三到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到第二十八回。中间的缺卷,第九到第十二回,第十七到第二十四回,都是雪芹晚年才补写的。(注:以上均引自《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以上是胡适对甲戌本回数的全部论述。总括起来,就是雪芹在甲戌年只写了十六回,其中断缺的回目,是他跳过去的,当时并非联贯写的,后来这些所缺回目虽补上了,但这是后来补写的。我个人认为胡适的这个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甲戌本第一回说:
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很明显,当时如果只写了十六回,则如何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因为在甲戌本前面有题诗,最后两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雪芹花了十年功夫,只写了这十六回,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但过了五年,到己卯年(乾隆二十四年)却八十回基本完成了。十年只写十六回,五年却写出六十四回,这样的情况,是令人不可理解的。更何况“披阅增删”的情况,都只能是在全稿初成之后,十六回占八十回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如何去增删呢?因为这是一个结构庞大复杂呈网状形的整个长篇故事,文章才写出开头一点点,就进行增删批改了,这是不符合创作规律的。如果《红楼梦》是像《聊斋志异》一样的短篇故事,那末写完一篇修改一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红楼梦》却完全不是如此,更何况,雪芹到临终也未能将书写完,就是已完成的八十回,也还留有不少残缺。所以,我认为雪芹在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已写完八十回了,甚至八十回之后也已写有若干篇幅了,这从脂批里可以看出。现存的“己卯冬月定本”“庚辰秋月定本”,还有“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些文字,才是确切地说明了雪芹以八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