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永贵
【内容提要】
《红楼梦》与戏曲的关係十分密切,书中提到元明旧戏与清代新戏共有四十种(出)之多,但是却唯独没有徵引康熙末年即已产生轰动效应的名剧《桃花扇》。按「曹学」研究成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於雍乾年间(1715或1724-1763或1764)。而《红楼梦》在主题等多方面都与《桃花扇》有契合之处,所以按常理推测,《红楼梦》是必然要提及《桃花扇》的。有人提出「世交说」和「政治避祸说」来解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都不能成立。最后一种可能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桃花扇》并未问世或尚未产生广泛影响。因此,该书只能成书於康熙末年(1688-1708),曹雪芹也未必属於曹寅家族,这样才能解释诸多的疑难之点。於是,那种唯恐《红楼梦》不像《桃花扇》的比较研究便显得很不恰当了。
【关键词】 红楼梦 桃花扇 曹雪芹 曹学 成书时间 比较研究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敍事小说,但是因为作者对传统文学的偏执爱好与深刻理解,致使该书在小说的形式背后,又时时透露出别种艺术形式的本性来。书中涉及了古代雅俗文学中诸多艺术种类,如诗、词、曲、赋、誄、謁、古文、对联、酒令、谜语等,且各有锦篇佳什存在,但是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本质特徵,则是一为诗性的作品,一为戏曲人生的佳构。关於这两方面的论文均已极多,只是其间未解的问题仍旧不少,即如,关於清代传奇《桃花扇》与《红楼梦》的关係研究就停留地较浅的层次上。
一 《红楼梦》不提《桃花扇》的客观事实和《红楼梦》徵引《桃花扇》的逻辑必要性
《红楼梦》与戏曲的关係十分密切,一开头作者即已明示此书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大戏。据统计,书中提到「戏」字情况大略为:「听戏」16次,「看戏」43次,「唱戏」40次,「作戏、扮演、妆演、演戏、演等」21次 。概括起来,书中之戏有多种表现。一是命运是戏,将书中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釵的命运以曲的形式来表达,即〈红楼梦曲〉,喻示人生如戏。二是生活是戏,贾府诸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即是看戏,全书提及的戏名共有40种(出)之多 ,每一处戏的安排都对当时的气氛、人物命运以及情节发展具有某种暗示性。三是人物即戏子,除了贾府特意养了一班小戏子之外,三个主要人物都有此类表现。贾宝玉对戏子琪官的钟情即可看出他自己的「戏子」身份;第二十二回,因贾母怜爱一个小旦,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口直心快的史湘云捅破了这层纸:「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引起黛玉的极大不满:「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王熙凤在第五十四回也曾有过一次「效戏彩斑衣」的表演呢。至於在创作方法上,《红楼梦》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係,专家也多有论述 。所以《红楼梦》的「戏曲身份」十分明显,这也标明作者对戏曲艺术有著深湛的造诣。
书中提及的40种戏目,多数为元明旧戏,但也有明清之交或入清以后的新戏,如邱园(或作朱朝佐)的《虎囊弹》、范希哲的《满床笏》、陈二白的《双官誥》 等,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清代戏则是《长生殿》和《续琵琶记》。据研究,它们都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相当的关係,前者是曹寅十分喜爱的戏,他曾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末将《长生殿》作者洪昇邀请至江宁织造府,命家班大演此剧三昼夜,并与作者同观共研(金埴《巾箱说》)。《续琵琶记》据说为曹寅自己的作品。所以清代这两部戏的重要功能在研究者心目中只是为了给作者定位用的。
但是,令研究者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既然此书已经提及《长生殿》,却为何一言不及当时号称「南洪北孔」的孔尚任之名剧《桃花扇》?
20世纪初,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就已经将《红楼梦》与《桃花扇》进行美学比较了,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价值〉:
故吾国之文学者,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李、侯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歷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於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也存乎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之乐天之精神者也。
不过,在王国维的心目中,他未必认为二者有什么创作上的关联。在该文第五章《餘论》中,为了帮索隐派「宝玉为纳兰性德」之说找证据,他在性德《饮水词》中发现「『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其实《桃花扇》中也多处有「红楼」、「朱楼」之辞汇,却未能引起他的注意与联想,因为此前没有人认为《红楼梦》与《桃花扇》有关係,而他自己无疑也没有就此进行过思考。
最早系统地将《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1983年曲沐〈《红楼梦》与《桃花扇》〉 一文。文章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