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一语,论者多作“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将“诗”理解为文本之《诗》,即已成为历史文献的《诗三百》。然考之以先秦典籍,并参以前贤所论,我们发现,《春秋》之起并无“《诗》亡”背景,而“诗亡”也就是诗歌创作的衰竭,于当时却是一种客观事实,且与《春秋》之起有着必然联系。以孟子之智,断不致对此历史事实浑然不知或置之不顾而作妄论。因而,孟子所说的“诗亡”,应当是就诗歌创作而言的,所指当为文体之“诗”,而非文本之《诗》。
据《墨子·明鬼》及《史通·六家》等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及各诸侯国都有《春秋》,墨子就曾见过“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百国春秋”。《汉书·艺文志》亦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春秋》虽非只有一种,但从《孟子·滕文公下》中“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及“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等语推断,孟子文中所说的《春秋》,当指孔子所修之《春秋》。
孔子生存于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