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怀清
《胡适留学日记》对于胡适研究,尤其是胡适留学时期思想的研究,包括对胡适归国初期的思想学术活动的研究所具有之意义,早已为识者所承认。但是,《胡适留学日记》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澄清,或者说学界以《胡适留学日记》为证据或由此引发而提出并形成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证明。尤其是有关胡适文学改良主张的西方文学背景问题,尽管议论众多,且多成共识,但也并非意味着没有再讨论的必要。本文主要就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宣言之关系,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关系,胡适留学期间的短篇小说翻译,尤其是《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与“哈佛经典丛书”之关系这三个命题,在检讨学界现有议论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识者指正。
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宣言之关系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西方文学背景,或者更直接地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八条”、“七条”以及“十条”等与英美20世纪初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宣言之间的引发借鉴之关系,早已为胡适研究者及五四新文学或者现代文学研究者所关注。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实秋就已经提出整个白话文学运动与“外国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命题,并指出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宣言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不主义”之间存在着主张上的近似性。梁实秋认为,“意象派”的六条主张中也有不用典,不用陈腐的套语,新式标点和诗在书写格式上的分段分行等。但需要说明的是,梁实秋指出《文学改良刍议》在内容主张上与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宣言之间存在着相近之处,意图并非在于指出胡适在思想上的“剽窃”行为,而是旨在阐明五四新文学的外国影响——关于这一命题,梁实秋在他的另一篇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阐述得更为明确。
梁实秋所“发现”并予以阐明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所提出的“八不主义”与“意象派”诗歌运动宣言中的“六条主张”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关联性,在朱自清1935年8月11日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写“导言”中得到了肯定的征引。朱自清在简单地提及五四新诗运动与晚清“诗界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之后立即强调:“不过最大的影响是外国的影响,梁实秋氏说外国的影响是白话文运动的导火线:他指出美国的印象主义者六戒条也有不用典,不用陈腐的套语……”自此,在考察论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轫之时,无论是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