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词的领域中,性别差异造成了男女两性在创作、传播和接受中的诸多不同。不过从整体来看,以男性词人创作为代表的唐宋词的艺术成就却在于对阴柔美的深入挖掘。前人说“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唐宋词的“女性化”文学品格成就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让今人无法理解的是,在极端男权主义的中国传统社会,男性词人为什么宁愿放弃作为强者的性别,而乐于以弱者的身份去作此“妇人语”和“妮子态”?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想象的王国实在是一个避难所……他(艺术家)的创作,即艺术作品就象梦一样,是无意识的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那么,男性词人集体性的性别转换,除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外(这种传统本身的形成也有着耐人寻味的原因),是否还有更隐秘却更真实的心理动因?本文就旨在借助于西方“双性同体”理论,深入发掘唐宋词女性化文学品格形成的深层文化和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唐宋词艺术生命力的来源。
一、“男子而作闺音”:“阿尼玛”的释放
“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是指同一生物体兼具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和雌性性器官,对于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畸形。但是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却被证明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两性都有着对对方性别的潜在认同,因此任何个体都具有双性人格。弗洛伊德曾经提出“潜意识双性化”的理论,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也是在“双性同体”理论基础上的申发。所谓“阿尼玛”是指男性的女性意向,“阿尼姆斯”则是指女性的男性意向。荣格认为,在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体,这个双性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