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明
《文艺论丛》第四辑刊有刘梦溪同志题为《论〈红楼梦〉的书名及其演变》一文(以下简称《演变》),我们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有必要提出来商榷。
一、“走出迷魂阵”,还是引入迷魂阵
刘梦溪同志认为:“对《红楼梦》各种书名置之不顾或似懂非懂,势必影响对这部伟大作品深刻含义的理解。”他提出了自己对这部巨著各种书名的来历及其演变的一整套观点。这里涉及到《红楼梦》缘起中有关书名的一段文字,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刘梦溪同志将这段烟云模糊文字称之为“迷魂阵”所言不谬。但他自认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体上弄清楚了《红楼梦》的书名及其演变的来龙去脉”,可以引导读者“走出迷魂阵”,“加深对《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却不啻盲目乐观。在《演变》一文中,他用按图索骥的“对号入座法”机械地将五个人名同五种书名一一对应后,便宣布迷宫的大门被他打开了,原来一切都安排得那样和谐,一切结论都是垂手可得、称心如意:空空道人“非脂砚而谁”是“明点出”来的;《金陵十二钗》为曹雪芹亲手所题,当然“更喜欢”;“《红楼梦》书名的被采用”,从来“未被作者所认可”;《石头记》被《红楼梦》所取代,说明围绕书名有一场重大争论,正不压邪是由于曹雪芹“作了妥协”,……如此等等,都是公理,不证自明。刘梦溪同志任凭想象力自由驰骋,然而他面临的障碍实在太多了,因此尽管他左冲右突,终不得解,反而使自己深陷于迷魂阵中。
这里试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