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岐
《红楼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品。作者曹雪芹既继承了前代作家的创作经验,又有所发展和创造,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曹雪芹有关写作的主张,散见于《红楼梦》一书中,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言论来阐述,粗作荟辑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意要紧”
曹雪芹认为写诗作文“第一是立意要紧”。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林黛玉与香菱论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⑴。所谓“立意”即我们现在说的“主题”。
文学作品质量的高低,首先决定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曹雪芹的“第一立意要紧”,明确地指出了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性。在曹雪芹之前已有人指出了“立意”的重要。如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⑵,曹雪芹“第一立意要紧”的文学创作主张,对主题的重要性,谈得更明确、更直接。
此外,曹雪芹还指出“意趣”要“真”。在第四十二回中,曹雪芹借宝钗论画,表达了他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这一观点:“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雪芹提倡的“真”,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高了的艺术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照样记录。另外曹雪芹还提出“立意”要“清新”。第三十七回中这样写道:“头一件,只要立意清新,措词自然就不俗了。”把“意趣”要“真”和“立意”要“清新”联系起来看,就是指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必须准确、深刻、鲜明、新颖。
曹雪芹特别强调立意“新颖别致”、“不袭前人”(第六十四回),极力反对“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第一回)。他说:“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第六十四回)以上所举,表明了曹雪芹对“立意”的重视和“怎样立意”的鲜明观点。
“未下剪时,须度其身量”
曹雪芹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第七十八回写文学作品如何结构时说:“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就如裁衣一般,未下剪时,须度其身量。”曹雪芹用量体裁衣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有了丰富的材料、正确的观点,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
第七十八回中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说:“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要透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就必须选择最适合的体裁“方能恳切”。
曹雪芹是不赞成因为形式而影响思想内容的充分表露的。第三十七回中,薛宝钗说:“我平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第三十八回贾宝玉又说:“我也最不喜限韵。”曹雪芹借作品中的人物,批评了迁就用韵、迁就形式的写作风气。曹雪芹的这种主张,不仅指写诗,也适用于各种文学样式的写作。
“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⑶曹雪芹很讲究语言的锤炼,对文学语言提出了准确、简炼、生动、朴素的要求。
在第四十二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把市俗粗语,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在第五十回谈写诗的经验时,更说“越是粗话越好”。所谓“市俗粗语”、“粗话”,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语须通俗方传远。曹雪芹对人民群众的语言是赞赏的,而且很注意学习、吸收,这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表现。
当然,文学作品完全照录人们的口语,也是不行的。曹雪芹说对群众的语言,要“撮其要,删其繁”,这就是说,人民群众的“市俗粗语”要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和提炼,形成鲜明、流畅、准确、精炼、朴素而不浅露、概括而又清新的文学语言。曹雪芹所说的加以“润色”,就是作者加工和提炼的过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了大量的看来很难进入艺术的家常絮语,既贴切,又寓意深长。如“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个个不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等等,收到很好的效果。
“细心揣摩熟透”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向香菱介绍学诗的方法:“你只听我说,你若真正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曹雪芹介绍的学习方法,着重在打“底子”,而且要“细心揣摩熟透”。这是十分正确的。无论干什么都要有基本功。文学创作亦是如此,必须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再加上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努力,细心揣摩,才可能在创作上有所建树。以曹雪芹这样的如椽大笔,创作《红楼梦》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年青的习作者值得反复体味,认真学习的。
参考文献:
⑴文中引用《红楼梦》中语,只注明回数,不另加注。所引文字据甲戌、已卯、庚辰、戚序诸本互校,不一一说明。
⑵见《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⑶见《高尔基文学论文选·和青年作家谈话》。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