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远游英美——《红学才子俞平伯》第二章

作者:王湜华
1. 赴英留学读《红楼梦》
1920年1月4日,俞平伯从上海出发,乘轮船赴英国留学,他北京大学的同学傅斯年与他同行。船上生活十分单调与孤独。他一路上做新旧体诗寄给夫人许宝驯,其中有两首题为《身影问答》的诗,正反映出他思念夫人之情:
身逐晓风去,影从明镜留。
形影总相依,其可慰君愁。
颜色信可怜,余愁未易止。
昨夜人双笑,今朝独对此。
轮船在大海上行驶,开始的时候,俞平伯还带着巨大的好奇心理观看着涛起涛落,时间一长,一种莫名的寂寞不由得弥漫周身。也许是这难耐的寂寞和相对完整的时间,让俞平伯开始细读《红楼梦》,这是他13岁的时候不爱读,也没有读懂的一部书。
在船上,傅斯年倒并不感到太寂寞,他在给校长蔡元培的信中说: "船上的中国旅客,连平伯兄和我,共八人,也不算寂寞了。但在北大的环境住惯了的人,出来到别处,总觉得有点触目不快;所以每天总不过和平伯闲谈,看看不费力气的书就是了。在大学时还不满意,出来便又要想他,煞是可笑的事!平伯和斯年海行很好,丝毫晕船也不觉得。"[1]他俩所读的不费力气的书当然不止《红楼梦》,但主要的应该就是《红楼梦》了。他二人不但都细读了,而且还细谈了。后来俞平伯在《〈红楼梦辨〉引论》中回忆道: "孟真(傅斯年,字孟真)每以文学的眼光来批评他,时有妙论,我遂能深一层了解这书底意义、价值。但虽然如此,却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底兴味。"但无论怎么说,这次海上西行的空闲,正好给俞平伯打下了研究《红楼梦》的基础。由此还可看出,他搞上红学研究,开始就只是打发空闲,并不是当学问来研究的。
俞平伯在英国住的时间很短,在伦敦只住了13天,便又乘日本邮船"佐渡丸号"启程回国了。说得出的原因只是英国英镑涨价,自费筹划尚有未周,只好决定回国。那是1920年3月6日。回程的船上,俞平伯把张惠言的《词选》念得很熟,这对他后来填词、讲词、研究词都很有好处。同年3月9日,船还在大西洋上飘摇,俞平伯做了一首新诗,题为《去来辞》,开头的几句是:
从这条路上来,
从来的路上去。
来时是你,
去时还是你!
想了什么,

忙忙地来?
又想些什么,
忽忽地去?
要去,
何似不来;
来了,
怎如休去!
去去来来,
空负了从前的意。
由此不难看出,俞平伯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也觉得这次赴英留学是毫无意义的。
3月13日,船刚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