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人生自古伤离别
【原文】
燕燕于飞(1),
差池其羽(2)。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3)。
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
仁立以泣。
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4),
其心塞渊(5)。
终温且惠(6),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7)。
【注释】
(1)燕燕:燕子燕子。
(2)差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3)颉(xié):鸟飞向上。颃(háng):鸟飞向下。
(4)仲;排行第二。氏:姓氏。任:信任。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5)塞:秉性诚实。渊:用心深长。
(6)终:究竟,毕竟。
(7)勖(xù):勉励。
【译文】
燕子燕子飞啊飞,
上下翻飞树林中。
姑娘即将出嫁了,
远送姑娘到郊外。
远望不见姑娘影,
泪如雨下流满面!
燕子燕子飞啊飞,
上下翻飞来回转。
姑娘就要出嫁了,
望着姑娘道别离。
遥望不见姑娘影,
久久站立泪涟涟!
燕子燕子飞呀飞,
上上下下呢喃声。
姑娘就要出嫁了,
姑娘就要到南边。
遥望不见姑娘影,
心中伤悲肝肠断!
仲氏诚实重情义,
敦厚深情懂人心。
性情温柔又和善,
知理谨慎重修身。
不忘先君常思念,
勉励寡人心忠诚!
【赏析】
人生在世,生死别离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离别的心情和场景,却又显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
充满诗意的离别则是最让人心情激荡的。一步三回头,牵衣泪满襟,肝肠寸断,捶胸而叹,伫立寒风中,心中满怅然。这是何等的感人肺腑!而沟通双方心灵的,则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这种情景和体验,是语言所无法描述和传达的,因为语言的表现力实在是太有限了。一个细微的形体动作,一个充满惆怅的眼神,默默无声的泪水,都是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所以,任何词语在这些情感的表达面前,都会显得苍白而无力,空洞而乏味,毫无诗意可言。
离别是以主观化的心境去映照对象、风物、环境,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全新的生命,为没有人格的事物赋予人格,把他人化作自我,把细枝末节夸大、凸显出来。这时,也就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心和心产生了直接的碰撞,情与情实现了真正的交融。
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离别以特殊的意味。有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也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缠绵悱恻;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挚;……在离别中,人们将深藏于内心的真情升华、外化,将悔恨与内疚镌刻进了骨髓之中,将留恋感怀化作了长久的伫立和无言的泪水,将庸俗与卑琐转化为高尚和圣洁。
别离因此而成为了人生中的一种仪式,一种净化心灵的方式。上天看到了,也一定会对这种仪式赞许有加。
《燕燕》,《诗经》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悠久的送别之作。宋代的许顗就曾用“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来赞叹它的艺术影响力和它的影响及地位,王士禛则更是将其推崇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依依惜别,情深意长,实在令人怅然若失,涕泪满襟。
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这首曾经使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全诗共分四章,前三章重在渲染惜别的情境,而后一章则是深情地回忆被送者的种种美好德行。抒情深婉而语意沉重,诗人传神而敬意之情油然而生。
诗的前三章以描写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儒学大师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赞叹道:“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阳春三月,群燕起舞,上下蹁跹,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骨肉分别时的愁苦与哀伤。这就是所谓的“譬如画工”和“写出精神”。明代陈舜百在《读风臆补》中说:“‘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后人无法超越的原因就在于《燕燕》这首诗是兴中带比,以良辰美景反衬别愁离绪,因此“深婉可诵”。
一番景物描画之后,进入正题:“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经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骨肉今日即将分离,所谓“别时容易见时难”,此情此境,依依难舍。“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送了一程又一程,离情别绪倍显黯然。
然而,送君千里,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最终还是远去了,满载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就出现了最感人的场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眺望,虽然车马已经看不见了,但是车马扬起的尘土却仍然可以看到;再后来就是眺望远处,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是伫立在那里伤心流泪。可谓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前人对此,赞叹不已。清人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出兄长对妹妹的惜别哀伤之情,虽然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却是溢于言表,这正是会心之言。
诗的前三章不断地重章复唱,在不断的重复之中表达深深的情意,而且是循序渐进的表述,将欢乐的场景与悲伤的情绪相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把送别的情境和惜别的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为何兄长对妹妹如此依依不舍呢?诗的第四章由虚而实,转而来写被送者。原来妹妹非同一般,她是一个虑事周全,目光长远的人,而且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心地善良,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在她执手临别的时候,还不忘赠言加以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是在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诗人先概括地描述,然后再写人物的语言;这样就做到了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整首诗在谋篇布局上也可谓是独具匠心,各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都有各自的讲究,前三章是以虚笔来渲染惜别的气氛,而最后一章则是以实笔来刻画被送的对象,采用了同《采蘋》相类似的倒装手法。
在《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便成为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覆出现在历代的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了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和感情的催化剂。谢翱在《秋社寄山中故人》诗中的“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是对《燕燕》诗境最恰当的概括。“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则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由此可见,《燕燕》一诗确为万古送别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