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讽”“谏”“谤”“讥”“说”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文言文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词:“讽”“谏”“谤”“讥”“说”。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意思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但又有差别,下面作点辨析: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此句中的“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就是此意。在古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谏”和“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谏”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一般动词用作为动,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
谤:一般的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讥”、“谤”、“诽”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谤”一般指公开的;“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所以有“腹诽”之说;“讥”则是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例如《左传· 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则是一般的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又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和《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中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