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世家》中“师盖云《文王操》也”一句翻译的商榷
语出孔子学琴一段,在冀教版小学语文和高中苏教版《史记》选读中都选入这个故事。孔子拜师于师襄子,孔子从音乐中感受到作曲者当是文王。原文如下:“(孔子)曰:‘丘得其为人,默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师襄子听到孔子会悟出能作此曲的人,非常惊奇,作为音乐老师,竟避席再拜,说了这么一句话,非常赞同赏识孔子的音乐悟性。这句话翻译起来就发现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谢圣明主编的《白话二十四史》,翻译为“我也推测说这就是《文王操》啊”,第二种是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参,译为“我所教的正是文王操”,第三种是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二十四史全译》,为“我的老师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首先可以排除第一种说法,句中“师”指自己,自己称自己老师是不当的。《孔子家语》记载此事有这么一句:“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韩诗外传》记载说:“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师襄子尊称孔子为子或夫子。在春秋时代大量的师生对话中我们找不到老师称弟子为“子”或“夫子”的。更不可能避席而拜弟子的,若能避席而拜就不会自称自己老师。当时孔子跟师襄子学弹曲,学术界一般考证为孔子已是长者,与师襄子也是朋友平等关系,师襄子也没有以老师的身份来自居。
从语境上来分析,孔子费心思想该是谁作的曲子,这说明学此曲时老师没明确是谁,也可能没把握,孔子在琢磨这事,当说出是文王时,老师那样激动,如果师襄子明确是文王或者明写着是文王,该不会如此激动,不会说那么麻烦,说“师盖云”“教的是《文王操》,”之类的话,会说“对!是《文王操》”。是什么让他如此激动?是此曲没有冠名,他的老师个人认为是《文王操》,这师襄子发现孔子竟和老师想法英雄所见略同,能不惊讶,老师级的水平啊,所以会忘情地避席再拜。所以从语境看句中的“师“是师襄子所认为的老师。
再从句法分析,这个“师盖云…”句式,有主语谓语宾语,很清晰是什么人说什么,“云”一般作“说”讲”,作判断词“是”讲,也不多见,在《后汉书》有这么一句:“虽云匹夫,霸王可也。”也是从说演化来的,当解为“说是匹夫”,有否定的意思,这里师襄子可没有说是《文王操》其实不是的意思。所以从语义看译为“所教的是文王操”不大合适。师襄子也不必说这废话,这就是教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由此,我认为第三种译法较能体现原文的意思。在各大版本中多采用如此或类似的译法,苏教版译文出于何处,有何依据,很想与有此意见的人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