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殿峰
《矛盾论》:
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后作者作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矛盾论:
矛盾论是人思想体系的一个理论系统,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一书中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而创造的新哲学思想理论。
反教条主义,以及在中国革命上的利用,仅仅是矛盾论的具体应用个案,是毛泽东对他自己创造的理论的具体使用。而这个矛盾论理论是一整套科学的思想理论,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矛盾论可以指导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来自百度百科,应该是带有较多认可的对《红楼梦》的大众性定义。)
笔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写实性质的悲剧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性的符号,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性的载体,也可以说《红楼梦》是人类聪明智慧的体现与结晶。
1.《红楼梦》文本内容具有真实性:曹雪芹进行了人情与世情的记录,创作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即是让该书所具备的真实性,把时人和时事真实地文学处理在书中。这种真实性并不是真实录取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经过典型化在真实时时代,真实人性,真实组织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2.《红楼梦》文本内容具有复杂性:高度的复杂性体现在《红楼梦》人物和情节故事的复杂,更是体现在《红楼梦》所内含思想的复杂,充分地将传统的各路思想彻底干净地一并混杂在小说里,曹雪芹让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尽情地在书中进行着单边与多边的表演。
3.《红楼梦》文本内容具有对比性:人物形象、性格与命运的强烈对比,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束的激烈对比,是《红楼梦》的一大描写特点。而思想的猛烈对比更是《红楼梦》的巨大特色,思想对比着的对立就随时随地发生在人物和事件上,自然而且深远。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石牌楼门两边的对联内容,清晰地给出《红楼梦》的两对对比,既是“真”与“假”和“有”与“无”的强烈关系,这么两对思想上的对比也同时成为该小说追寻的主要解释对象,力图找到正确并准确的结果。
《红楼梦》里的对比对子基本都被学人整理与分析,可以毫不含糊地讲,大凡人们能够想出来的思想上的对比在书里都已经被反映和被思考,笔者这里列举几对:真假、有无、善恶、好坏、美丑、是非、对错、爱恨、福祸、苦甜、悲乐、忠奸、孝逆、内外、高低、远近、上下、冷热、强弱、虚实、盛衰、进退、动静、新旧、阴阳、顺逆、……
《红楼梦》充分展示对比的能力后,不是停留在发挥摆放对比的能力而已,而是在做统一的思索,分析对比两个层面的转换和统一。
4.《红楼梦》文本内容具有矛盾性:强烈的对比就是矛盾性的具体体现,每一对的对比都是反义的,均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红楼梦》文本就是在尽情地展现矛盾,并力求分析清晰矛盾的内涵,在承认矛盾并存的实际中,进一步求得矛盾的解决办法。
毛泽东:
《矛盾论》与《红楼梦》之间关系的联系者。
毛泽东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哲学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被形成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能够形成了他的论文《矛盾论》,这种思想部分来自于他对《红楼梦》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思想也同时导致他对《红楼梦》的热爱与研究并利用。特定的时候形成《矛盾论》理论体系,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与利用,这两个思想行为出自于同样的毛泽东一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矛盾论》与《红楼梦》具有思想统一性,因为是统一在他一个人拥有的思想上。同时,我们会注意到,《矛盾论》与《红楼梦》的思想主旨是科学的,是科学的辨证法。
是矛盾,让毛泽东把《矛盾论》与《红楼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让毛泽东把《矛盾论》与《红楼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9月9日北京逝世。
1937年,既是毛泽东在44岁的时候形成矛盾论的哲学思想并发表,44岁的时候他应该对《红楼梦》具有深刻的阅读。(属于笔者的意想,毛应该在这个年龄熟读红楼,如有错,敬请老师给予蜂子指正,蜂子的知识积累少,影响对红楼和其他的学习与领会。)
毛泽东形成矛盾论的生命阶段和时代背景: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百度)
毛泽东与曹雪芹:
毛泽东与曹雪芹分别是《矛盾论》与《红楼梦》的作者,为了更加清晰《矛盾论》与《红楼梦》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在这里简单对各自的作者做下比对。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从学堂出来,经过农民起义等斗争,最终领导党和全国人民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并且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建设,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统治阶层的最高人物;曹雪芹也是一个千古奇人,出身于一个富贵之家,随着家族的衰落,最终沦落到穷困潦倒的程度,正是在他最低潮的生命中用无比悲凄的忏悔之心完成了《红楼梦》巨著。
毛泽东与曹雪芹同是奇人,同是伟人,同是思想家。我们能够看出来,毛泽东和曹雪芹两个人的生命轨迹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创造了经典《红楼梦》,另一个在利用经典《红楼梦》。
从平凡走向伟大的毛泽东通过《红楼梦》与从富贵走向衰落的曹雪芹建立起了紧密的关系,这个现象说明,毛泽东是通过《红楼梦》在曹雪芹身上找到了反面的教材,吸取了他失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对曹雪芹和《红楼梦》解释的过程是从吸取经验教训上来进行,形成他自己的积极思想意识与理论,而指导他自己的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与曹雪芹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对立统一,互相对立的生命过程取得了统一的思想意识,分别从正反不同的道路出发后走上一条思维的道路。
毛泽东与《红楼梦》:
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红楼梦》,阅读、研究并使用。(具体重视的程度基本被《红楼梦》读者深知,不再重复。)
《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中华哲学思想的载体。那么,毛泽东与《红楼梦》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关系的一个主要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泽东与《红楼梦》的关系也就是毛泽东与中国历史的关系的一个部分。
批俞等运动,阶级斗争上的使用,国际关系上的应用,都是毛泽东的具体利用《红楼梦》而已,是简单具体的表面现象,是形式的需要,绝对不是毛泽东与《红楼梦》之间的全部与主要内容,我们不可以按照毛泽东的使用例子而当成是《红楼梦》对他的全面和深刻影响,也不是毛泽东对《红楼梦》的完全体验和应用。更多的,是《红楼梦》对他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对他思维方式方法的影响,对毛泽东形成他那些思想理论的影响。或者更可以说,《红楼梦》能够影响到毛泽东的一生过程,因为思想的被影响,而影响到更多的行为现象。(笔者在《红楼梦》对毛泽东更大影响的方面并不具体能了解,这里带有臆断和猜想性。同时在这里呼吁,具备能力的老师们来做毛泽东与《红楼梦》的更深入一步研究。)
《矛盾论》与《红楼梦》:
《矛盾论》形成了最为辨证科学的矛盾论思想理论,《红楼梦》在真实展示和努力解决矛盾。因此说,《矛盾论》与《红楼梦》具有思想的一致性,都是在做对立统一的阐释与研究。
矛盾论与《红楼梦》:
《矛盾论》与《红楼梦》具有的思想一致性,另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可以用矛盾论理论对《红楼梦》解释,在读者个人解释《红楼梦》的时候使用矛盾论这个科学的辨证的哲学思想理论。笔者认为,读者熟练矛盾论的思想理论后,在阅读和研究《红楼梦》文本的时候将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将该理论应用上,这样的应用可以科学地阐释《红楼梦》文本的内容,可以让《红楼梦》更多地提高个人的智慧与能力。
矛盾论在《红楼梦》阅读与阐释过程中是一个精深的理论,其实,这是矛盾论在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一个具体应用。矛盾论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思想理论,应该掌握并无形有形地影响和控制自己的一个思想武器。让这个科学实用的思想理论在处理事物和解决各种矛盾的时候发挥出来应该有的作用,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由此,笔者尝试用矛盾论的具体内容运用到《红楼梦》的解释上,如下:
一。两种宇宙观。
唯物辨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这是很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内部的矛盾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个辨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
《红楼梦》文本描写的是人物的悲剧和家族的败落,由矛盾论这个思想体系我们便可以果断的定论,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命运的悲惨是自己的内因决定的,家族的颓败是家族内部造成的,外部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贾宝玉的思想上的精神危机,他的无能力和无勇气,最终必然导致他的不能入世,因为世不容他,他就只剩下被迫的无奈逃避。他根本没有成立一个家庭并进行正常生活的能力,连自己也不得到生存下去。按照这样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在每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身上都可以找到根本的本质原因,从而能深刻对《红楼梦》人物进行自己的正确解释。当然,每个读者的解释可以不同和多样。
《红楼梦》里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家庭的败落也都是内部造成的,尤其是重点描写的东西贾府,都是由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日常运行以及与外部的联结等因素造成,管理机构的不适当,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底下、精神素质底下,管理的松散与失去控制,导致了或没有秩序可讲,或不务正业,或勾心斗角,或赌博淫乱,或挥霍无度,或狐朋狗友,等等很多,必然造成日渐的颓废,直到“真干净”。而官官相护,一荣具荣,一损具损,更是他们自己的内部的处世方式的错误做法,更多的属于内因,也有属于外因的部分性质。
政治和经济的环境氛围属于他们家族各级沦落败落的次要原因,其实,我们知道,《红楼梦》文本所描写的这个大环境并不足以让他们“真干净”的。即使真的就如个别人士分析的,家族的败落是由元春的变故造成,那么,也是这个家族由于依赖元春的结果。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不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恩格斯: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句乡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掩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她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
毛泽东衷爱《红楼梦》,就是发现《红楼梦》是在进行矛盾的罗列与深刻分析。我们读者也要学习他,整理、分析《红楼梦》里面的强烈对比。
《红楼梦》文本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其中人物和事件都是矛盾的混合体,是一对和多对矛盾的发生体。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就是矛盾的产生、运动与结束的过程,旧的矛盾停止后,新的矛盾随之产生并继续进行。(具体列举省略)
当我们试图阐释《红楼梦》文本里的哲学等思想的时候,也会发现,《红楼梦》始终是在两种正反对立的思想上进行着思辩。比如,针对传统思想的儒释道也是在颂扬和贬低中发展着。
三.矛盾特殊性。
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与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
————————————
《红楼梦》这个大千世界里极其具备真实性,反映在人物的生动鲜活上,能取得这么剧烈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曹雪芹能够顾及到“个性化”,故事情节矛盾丛生也是各有不同,而且《红楼梦》整部书追求个性的思想是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
所有这些运动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
《红楼梦》叙事学上的各种结构理论,比如涟漪说、藤花果现象等等,都是在表明,《红楼梦》人物和事件的互相影响和环环相扣,而终究无又不是本身造成的最终结果。几个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宝玉的被父亲毒打,然根本原因就是他自己造成的。
《红楼梦》中儒释道等各种思想也是极尽混杂渗透,各自表现,而又分别呈现自己派别的体系系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逐步地夸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个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事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至于变成枯萎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之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
《红楼梦》循序渐进地、按部就班地在重复着这样的过程,一直在辛勤罗列矛盾和寻找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很多读者读完《红楼梦》小说后感到迷茫和困惑,是因为没有能够反读这部小说,《红楼梦》正是用巨大的悲剧和迷茫良苦用心地告诉读者了矛盾的解决之道。
我们说,这也就是《红楼梦》研究现代性:《红楼梦》就是提高读者能力与智慧的书,能让读者加深切入社会的能力,在前人的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出来更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认识能力。
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显示出来《红楼梦》研究待解释性:结合读者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自己的解释,然而《红楼梦》永远留给后来时代的读者进行他们自己的解释。认识是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过去的和我们今天的思想认识在保存遗留下去后,绝对不能阻挡将来新的思想认识的生成和发展。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的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一句话,不了解矛盾的各方的特点。这就叫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整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
《红楼梦》文本不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因为描写塑造的都是客观真实的人物和情节故事,非常复杂和全面。
《红楼梦》文本思想内涵更不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是在客观地罗列真实的思想,真实的强烈对比的所有层面和级别,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极其深刻。
《红楼梦》文本更加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和研究过程中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可是,我们今天的读者恰恰就达不到《红楼梦》文本的要求,全然的主观臆断、断章取义、肤皮潦草等现象行为随处随时发生,甚至愈演愈烈,都不得不引起思考,我们该怎样来提高达到文本的要求。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的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的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为,过程就显现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
《红楼梦》彻底地做到了这么一点。《红楼梦》对人物和情节故事以及思想的展现,无不是具体运行,而且按过程全面透彻地层层深入,完成最终的结束。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的场合则为普遍性。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
《红楼梦》文本具有浩瀚性,人物众多,故事庞杂,然而在阅读的过程里,读者能感受到《红楼梦》的清晰与有序。《红楼梦》正是能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将真实的对比着的矛盾尽情展示,后再具体描述与阐释,并能够解析出各种矛盾之间的联结。
四.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是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相变化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形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便和非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
————————————
《红楼梦》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对比现象的全面罗列,同时就展现了人类存在的思想意识的矛盾和对立统一。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里,《红楼梦》能够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都是为主要矛盾服务的。《红楼梦》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在人格的上升与下降、组织文明进步与倒退的这两对矛盾上发挥和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呼吁促进人格的上升和组织的文明进步,在幸福和悲苦中让人幸福。
《红楼梦》强调的不是矛盾的平衡,强调的是矛盾的转化。
曹雪芹痛哭流涕地让《红楼梦》的矛盾走向了反面,人物悲惨的命运结局,家族的白茫茫干净落败。本质上,这是曹雪芹在撕心裂肺地在进行着矛盾的转化的彻底分析与研究,目的却是他自己的强忍悲痛,而给了读者矛盾正面的获得方式方法。
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同一性。
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能够独立地存在吗?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互为存在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缺乏一定的条件,就没有同一性。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她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以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是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矛盾斗争性的问题上,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对抗的性质,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由原来非对抗性,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
《红楼梦》文本承认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红楼梦》文本真实记录了的客观条件,决定了矛盾的转化,当量变达到了质变的时刻,在纠结中最终是转化到反面去了。
《红楼梦》文本告诉我们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没有不起反作用的力量。而且,矛盾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斗争与对抗,矛盾的转化过程就需要主动控制与调节,当不进行积极控制的时候,矛盾往往会转化到人类不需要的反面去。绝对没有平衡可以自动保持,也不会有平衡能保持住,必须主动去控制矛盾的转化,并在控制的过程中尽力降低对抗的方式。
六.总结: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有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宽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
《红楼梦》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一直贯穿在《红楼梦》文本的人物和情节中,贯穿于《红楼梦》的哲学思想思辩中。《红楼梦》通过真实的纠结演绎的具体条件而将对立的矛盾发展成为不可挽回的反面,造成了悲惨的悲剧,并深刻地、清晰地揭示出来所以转化的主要和本质原因。
《矛盾论》与《红楼梦》联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对立统一的阐释与研究将《矛盾论》与《红楼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是直接的联系者。《红楼梦》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他的思维能力。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创造了矛盾论理论。
那么,我们要学习《矛盾论》和《红楼梦》,按照毛泽东的思路,整理与分析二者的对立统一的思想理论。努力发挥出来、甚至超越《矛盾论》和《红楼梦》的思想理论,也就是在对毛泽东和曹雪芹敬佩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知识和能力,创新人类思想意识理论,为人格的提升和文明进步服务。
起码,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遵从《矛盾论》与《红楼梦》中科学的对立统一的科学思想意识,在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里自觉运用矛盾论的思维方法。起码,必须严格要求我们的组织遵从《矛盾论》与《红楼梦》中科学的对立统一的科学思想意识,让组织在被控状态下努力朝向矛盾正面的方向装化,并顺利将旧矛盾结束后进入新矛盾的发展过程,减少对抗。
另外,在对《红楼梦》人物的形象、性格、命运和故事情节的阅读与分析研究中,在对《红楼梦》的思想进行解释的时候,必须坚持理性出发,需要一种理论,全面、深入、客观地进行,而矛盾论就是这样的可以使用的并且必须使用的思想理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