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 钺
内容提要:今天我们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复杂。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去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得出性情和命运关系的科学合理的结论,为构建和谐人情社会服务。并着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综合分析。
关键词:性格和命运;和谐人情;和谐社会
引言
是欣赏林黛玉,还是欣赏薛宝钗,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不同的回答。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拥林抑薛者有之,拥薛抑林者亦有之,两者有时还争执不下。总的来说,拥林抑薛者似乎占着优势,但不管贬也好,褒也好,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丰满的成功的典型,而且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系列典型中难度很大的两个。以往的读者和评点家都对这两个丰满的形象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论,其中不乏精彩的地方,能给人以启示:但这些往往是朴素的感受,个人的好恶,还略显得片面。比如提到林黛玉,总是免不了说她敏感多疑,胸襟狭窄,尖酸刻薄等等;说到薛宝钗,似乎更不会给她留情面,说她是卫道士,女夫子,两面派,伪巧人,野心家等等,无不是用这样的词来作为这两人的考语。但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总是脱不了两人和贾宝玉的关系,例如木石前盟的关系,金石良姻的关系等等。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故今天研究《红楼梦》根本立足点应该是联系现实社会,从而指导社会生活。本文不想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简单的说是或者不是,而是着力开拓一片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情及其命运的新天地,尝试着用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基本观点来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作出相应的分析。力求探究出性格和命运这一规律性的东西,对此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意义重大: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的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又面对日益复杂的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急待一种规律性的结论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便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人情,促进人类的全面进步。
一、个体生活价值:选择与调适问题
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里可真的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正如有的评论者说“情言,此书黛玉为重。”就两人比较而言,则有“黛玉是主中主,宝钗是主中宾”的说法。然而,就是这样曹雪芹全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到头来却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为什么“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到头来还会是“魂归离恨天”?为什么“知命知身,知理知性,博学不杂”的宝钗成了贾府的宝二奶奶,可结局还是“意难平”?这一节着力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着两人的性格和命运。
社会学里有种调适行为,那什么是调适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指“人们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社会调适主要指人与人关系和行为的调适包括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行为方式”[1](265页)。现举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