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周思源
近二十年来,对《红楼梦》各种具体写作手法进行研究的论著并不太少,但是专门从宏观创作方法即“主义”的角度作探讨的却凤毛麟角。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从创作论认识这部伟大小说的辉煌成就,将它的宝贵艺术经验运用于指导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真正从“主义”上把握住,我们才可能不仅将《红楼梦》作为艺术审美对象,而且作为一个艺术再生产的力量源泉,开发其无比宏富的艺术生产力。我在《红楼梦艺术魅力》一书中指出,“说《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巨著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现实主义远远不能涵盖其创作方法的全部”,“浪漫主义似乎也还不能概括其余的一切”,“说《红楼梦》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并不为过”。但是简单地说它就是象征主义巨著也不妥。看来目前还没有一种现成的“主义”能准确地概括它的创作方法。因此我提出:“《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本文着重论述其象征主义。一、革新创作方法,运用象征主义,乃曹雪芹有意为之

曹雪芹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用“主义”来概括自己的思想体系与行为准则,他也没有标榜自己在创作中以什么“主义”作指导。不过他虽然没用这个词来概括自己的创作方法,却是实实在在有“主义”的,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象曹雪芹这样一再声称要在创作中破除陈规旧套者,可说绝无仅有。第一回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那大石头上“编述历历”,对石头说抄去“恐世人不爱看”时,石头当即表示,这部《石头记》与“皆蹈一辙”的历来野史大不相同,他是有意“不借此套”,因而才显得“新奇别致”。石头还批评了“历来野史”、“风月笔墨”、“佳人才子”等书公式化“干部共出一套”的遗传性流行病。总之,曹雪芹开宗明义一再声明《石头记》与那些“通共熟套之旧稿”的根本区别,表明他在创作方法上革新的巨大决心。在小说中他又多次借人物之口反复表示对那些俗套写法的厌恶与不取。五十四回的题目就叫“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让贾母出面批评那些说书的“都是一个套子”。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曹雪芹又借二位少女谈诗的机会,再三突出“格调规矩是末事”,应以“新奇为上”的思想。可见曹雪芹在创作之前和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有着鲜明的破陈套创新奇的主导思想。对于各种有用的“规矩”也不是顶礼膜拜,而是让它服从自己的立意构思,必使其“新奇”而成为“奇传”——不是一般的“传奇”——才罢休。这一破陈套创新奇的目标自然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正是这样一种明确而坚决的革新态度,曹雪芹才会在创作方法上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大胆试验并创造全新的创作方法,这里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