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洪火 胡伟文
《红楼梦》在运用意象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取事为象,种类万千
从楚辞的香草美人到唐诗的忧愁似水,中国古代文学积累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取象”典范。《红楼梦》的取象范围显然更广更有深度,有自然景物,有社会场景;有画家惯用的色彩,有音乐家擅长的音符;有大观园笼罩全书,有怡红院各寓意旨……千姿百态,串串珠玑。
1。自然之象,其意深远。人的审美感受是多向性的,即使对同一审美对象也会因心境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感受。同是夜色,同是风,却有风雅的“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和粗犷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审美感受截然不同。《红楼梦》里的自然之象,正是与人物及作者的性格、心境结合在一起,情景高度融合,其中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心境来描写景物,创造意象。可以说性格是意象的组成部分,反之亦然:进一步而言,性格是作家创造意象的手段,而意象也是作家塑造性格的手法,性格化入意象、意象又融入性格,艺术意象与艺术人物、艺术典型交融。在《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伤感之情构成了秋灯秋夜秋风秋雨的灵魂,而这凄凉的意象,又更深一层地刻画了黛玉的性格。下面选取出现最多的“花”来分析。
小说写了惜花、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