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在这里主要指脂批《石头记》)是作者曹雪芹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鸿篇巨著。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倍加爱惜,奉若至宝,并通过脂批达知读者,要尊重、珍惜和爱护这部作品。
在脂批《石头记》第五回的"新制《红楼梦》曲"第十三支《好事终》的后面,有一段脂批:"是作者具(原作见)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在戚序本第十八回的"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处有夹批:"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
由此可知,"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是作者对读者的基本要求。
针对这两段脂批,本文拟回答三个问题: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含义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
这句话具体所指为何?
一、"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曹雪芹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部带脂批的书中充满"误谬"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戚序本是作者临终前最后修订的本子,也是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撰写而成的。第一回,在第一首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后面,有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这意思是说,脂批《石头记》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由作者的心血凝聚而成,字字有千斤之重!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作者的特殊用意!传抄者、刊印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作者的著书本意和谴词造句本意的情况下,对原著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不可随意更改。其中也包括那些除作者和批者以外的所有人认为是错句、错字、别字的那些地方,也都不能随意更改。
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凡小说,均为作者虚构之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之素材,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艺术地再现的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传抄和出版过程中出现一些错字或错句而对主题有太大的影响。而脂批《石头记》则不同。脂批《石头记》因其作品结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的特殊性,而与其他文学作品相区别。我们看"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一、它只有八十回,半部作品,似是未竟之作。二、书中有大量"误谬"。这是古今中外其他小说所绝对没有的。三、书中有多人的批语,以脂砚斋的批语为主。这就是作者留给我们后人的全部作品。因为作品的这种特殊结构,所以作者不把自己的作品叫做小说,而是叫做"假语村"、"荒唐言"。这种叫法,不单单是指作品乃作者虚构之故事,主要的还是因为书中有大量的为其他小说所没有的、与小说创作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不相符合的那些"误谬"。同时作者又告诫说,《石头记》是作者"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实录其事",是作者"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哭成此书","书未完,芹因泪尽而亡","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并强调说,读者和传抄者要"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但是,200多年来,很多人对这种告诫却置若罔闻。他们在没有弄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奇法秘法、作品的艺术结构的情况下,就主观地、盲目地、草率地对《石头记》进行善意的修改和评批,或恶意的篡改和诋毁。其中,最早的也是最彻底最恶劣的一次篡改当属高鹗、程伟元的程甲本和程乙本。时间是在曹雪芹去时27年以后的1791年。他们"没有经过曹雪芹的同意",就主观地武断地残忍地删掉了全部脂批,修改了书中"误谬",并后续了并非曹雪芹本意的四十回文字,使一部具有特殊艺术结构、特殊写作目的、"一喉二歌"内容的特殊的艺术作品变成了一部纯粹的小说。这样篡改的结果,彻底改变了《石头记》一书的性质,使一部以小说的形式做为掩护隐写一部历史的"史书"变成了一部"纯粹小说"。这种篡改的结果,抽掉了作品的灵魂,只剩下了作品的外壳;删掉了作品隐写历史的本质,只留下了作品的小说形式;使《石头记》失去了它应有的宝贵的社会历史价值,只保留下了它的作为优秀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艺术价值。
不仅如此,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时至今日,2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主管部门和出版部门,还在继续出版和销售这种被严重篡改后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伪本。在书的封面上还豁然写着"曹雪芹高鹗著"的字样。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大多数红学家们和红学爱好者们,还仍然坚持以此伪本作为自己的研究版本和欣赏对象!可喜的是,2005年刘心武先生在他的揭秘红楼梦中已经提出,建议出版部门在伪书的封面改写为"曹雪芹著,高鹗续"的字样。不过这样改写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更可喜的是,由霍国玲、紫军校勘出版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已由东方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发行。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总算有了一部真正属于曹雪芹的原本《石头记》了。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对读者提出的警告!是作者在维护自己作品的特殊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看来作者早已预见到了,一些凡夫俗子、"腐儒"、"痴弟子"看不到《石头记》(又《叫风月宝鉴》)的背面,只会正照"风月鉴",把《石头记》当作一部纯粹的小说,然后就按照文学理论和小说创作规矩检验《石头记》,发现《石头记》与其他小说有很多差异。他们不能容忍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必欲删削篡改殆尽而后快!百年红学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曹雪芹的这种预见不是多余的。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还告诉我们,"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反对任何形式的续写。续写也是一种更改。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五花八门的续写仍在继续。尽管有人批评他们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可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并争先恐后。据说刘心武先生也有计划要续写,我奉劝他还是要谨慎行事。
"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还告诉我们,作者留给我们的"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误谬"的作品。正像研究者发现的那样:《石头记》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误谬"。比如,"时间上的忽前忽后,地点上的忽南忽北,服饰上的非汉非满,年龄上的忽大忽小"。"书中多人酷似一人"--龄官、晴雯、尤三姐、香菱、秦可卿、仙子可卿等在身段、容貌、品格等方面酷似林黛玉。书中的所有"二爷"--芹二爷、芸二爷、蔷二爷、柳二爷等人也都与贾宝玉一样,是"二爷"。贾琏没有兄长,也称"二爷"。对这些明显的和那些不明显的"误谬",也必须作到"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三、"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都是指的哪些情况?
1、书中忌讳字的写法"不可更改"。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说,林黛玉小时读书,"凡书中有‘敏字,她皆念作‘蜜字,......写的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在这里,作者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林黛玉身上隐写着作者的身份,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的身上隐写着作者曹雪芹母亲"桥"公主的身份。林黛玉写字遇着"敏"字时减去一二笔,正是在达知读者,曹雪芹写《石头记》遇着"桥"字时也要减去一二笔的。二是在提醒读者,作者在写到需要忌讳的字时,也是要减去一二笔的。果然,作者在戚序本《石头记》中讳"桥"、"弘"、"玄"等字。"解梦"作者在"马氏公主的名字生卒年月日"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作者在书中以及批语中有时把"橋"字写成了"槗"字,少写了二笔。
如,第五回写宝玉与可卿仙子在太虚幻境成婚后,携手外出游玩,"......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满地,虎狼成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处,有夹批曰:"若有槗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特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句,以消其念。......"作者在正文中写的是"橋"字,在夹批中写的是"槗"字,避"桥"之讳。
再如,第十七回,作者写贾政一干人游览大观园。书中写道:"......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条折带朱栏板橋来,(夹批:此处才见一朱粉字样,绿柳红槗,此等点缀亦不可少。后文写芦雪庵广则曰蜂腰板槗,都施之得宜,非一幅死槁也。)度过橋去,诸路可通。"此例正文中的两个"橋"字,都是正写。而批语中的两个"槗"字,正是由正文中的"橋"字减两笔而来。
第十七回,当贾政等人游至进水闸时,书中写道:"......至一大橋前,见水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槗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这段正文出现两个"橋"字,前一个写作"橋",后一个写作"槗"。
无独有偶,北京陶然亭公园中的"鹦鹉冢"碑的碑阴落款--"槗东居士"中的"槗"字,也是减了两笔。这一方面说明,陶然亭公园中这组遗迹的作者,与脂批《石头记》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槗东居士"在《石头记》中和陶然亭的遗迹中的确在讳"桥"字。
除此以外,书中还有对"玄"、"弘"二字的避讳。
第十二回,书中写贾瑞病重时,一道士给他一柄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并说:"这物出于太虚玄境空灵殿上,......"书中的"玄"字也是少写了最后一笔。
第四十二回,作者写黛玉在妙玉处饮茶,妙玉对黛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其中"玄墓"的"玄"字,也少去一笔。
第六十二回,写贾敬之死,"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之"玄"字,也少写一笔。
第六十三回,写道:"......贾敬因年迈多病,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其"玄真观"之"玄"字,也被少去一笔。
第十七回,有一夹语"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其"玄"字也少一笔。
书中除避"玄"字之讳以外,与"玄"字有关的"眩"、"炫"、"弦",还有"弘"字,作者一并避讳。这大概是避作者之外公"玄烨"(康熙帝)和表兄"弘历"(乾隆帝)的讳吧。
所有这些类似的忌讳字,有作者的特殊目的,其反面隐有真人真事:一、隐写着作者的身份,曹雪芹是皇亲国戚。二、隐写着作者的母亲桥公主,桥公主是康熙帝的十六公主,曹雪芹是康熙帝的外甥,乾隆是曹雪芹的表兄。所以"一字不可更改"。
(以上详见《红楼解梦》第四集)
2、从戚续本与庚辰本的比较中发现的那些修改的字句"不可更改"。
《红楼解梦》第六集有两篇文章--"戚序本与庚辰本异文的比较"和"戚序本与庚辰本比较,已将脏话尽数删削"。作者列举了两个版本中的33个不同点和11处删改,并得出结论说,戚序本较之庚辰本"已作了重要修订"。戚序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的修订本,同其他抄本相比较,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且是一个"洁本"。对于戚序本修订过的文字,也是"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的。
戚序本的这次修订,有的地方只有一字之改,有的地方也只是改了几个字而已。这些已修改的文字对于隐写历史来说,是绝对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它进一步说明,脂批《石头记》的反面确实隐写了一部历史,而且隐写得十分准确!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增删五次"、反复修改、字斟句酌的著书态度中领会其记史的忠诚,也可以从作者用血和泪写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中体会其艰辛。另一方面,它又进一步验证了《红楼解梦》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用"解梦"理论来解释这种修订,是何等的贴切!下面略举几例:
(1)将"神瑛侍者"改为"神瑛使者"。使曹雪芹与竺香玉的关系更加准确,使小说对历史的隐写更加贴切。在小说中,神瑛侍者是绛珠仙草的"侍者",在历史中,曹雪芹则是竺香玉的主人。
(2)将"成则王侯败则贼"改为"成则公侯败则贼"。使隐写的历史更加准确。曹雪芹发动宫廷政变的目的,不是自己想要当"王",而是要当"公",是要拥戴皇子弘瞻作皇帝,自己辅政。
(3)将"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改为"再将吴妹一人,......""吴"在古代指江苏一带,竺香玉原籍苏州。"吴妹"比"吾妹"更加贴切。
(4)将焦大醉骂中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改为"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修改前,这句话很像是醉话。修改后,这句话却是明白话。焦大的话代表了曹雪芹的思想。
(5)将"愿我君万寿千秋"改为"愿我后万寿千秋"。元春省亲隐写着香玉皇后省亲。贾政说"我后千秋"比"我君千秋"更加贴切。
(6)将"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改为"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用"孀娥"比喻出家后带发修行的竺香玉更加贴切。
(7)将"到王夫人房中,父亲已出去了。"改为"到王夫人房中,贾政已出去。"按照小说,贾政是宝玉的父亲,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然而,戚续本不仅没有将"王夫人"改为"母亲",反而将"父亲"改为"贾政"。为何?这是因为,贾政身上并非隐写着曹雪芹的父亲曹顒,而是隐写着曹雪芹的叔父曹頫,王夫人则隐写着他的婶娘。修改后的文字更加准确。
......
戚续本与庚辰本相比,已将脏话全部删掉。比如,删掉了"亲嘴摸屁股,一对一肏,撅草根儿抽长短,谁长谁先干""肏屁股不肏屁股,管你鷄巴相干,横竖没肏你爹去罢了"等等类似的脏话。把"屄"改成"肚"或"屁";把"你没有屄本事"改为"你没有这本事";把"屄声浪嗓"改为"波声浪嗓"等。
这些修改后的字句,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可更改。这种更改告诉我们两点:一、使修改后的字句更贴近隐写的历史。二、删掉脏话,说明《石头记》不是无稽小说,而是一部严肃的作品。
另外,这些修改的字句进一步证明,"解梦"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3、书中有明显"误谬"的地方"不可更改"。
脂批《石头记》中有"误谬"。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些"误谬"。如果认为这些"误谬"是作者的败笔,那么,对此进行的修改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如果认为这些"误谬"是作者为了隐写历史所作出的标记,凡有"误谬"的地方,反面一般都隐有真事,那么,对这些"误谬"就必须作到"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如若更改,便是篡改,便是对曹雪芹作品的亵渎和歪曲,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作品的不尊重,是对脂批《石头记》这个客观事物的不尊重。其本质是以主观意志裁减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做法。
究竟哪些"误谬"不可更改?下面略举几例:
(1)林黛玉六岁离开苏州,投奔外祖母家,一到京都却突然变成了十三岁的少女。路上竟走了七年?有些人不懂其意,便予修改。一些版本已经将"十三"字样删掉。
(2)贾敏是贾母的独生女,而冷子兴却说她"老姐妹四个,这是最小的一个,也没了"。
(3)凡看过《石头记》的人都知道,"石头"是代指作者和宝玉的。而贾元春在省亲时却有这样一段自白--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见这般世面。怎么元春也是石头?
(4)宝玉和元春同为王夫人所生,是一母同胞的姐弟。但是宝玉却对黛玉说,"我又没有个亲兄弟亲姐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这也是"误缪"。
(5)贾府仅是一个国公之家,可为什么作者写它有九座门庭?
(6)大观园是国公之家的私家花园,可为什么作者把它写成"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7)芦雪庵即景联句中因有"斜风仍故故","无风仍脉脉"二句,被一些评论家斥之为"断无此重叠之法,雪芹于此似欠检点"。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种批评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从文学理论和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而应该从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实际出发,承认这个"误缪",研究这个"误缪"。"解梦"从隐写历史的角度,就非常合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4、书中的日期、年龄和表达日期年龄的词句"不可更改"
作者在书中隐写了自己的生辰,隐写了自己父母亲的生卒时间,隐写了作者真家被抄家的时间,隐写了雍正帝的登基和死亡时间。所以,凡涉及这些问题的日期、年龄的字句也都"不可更改".比如,"炎夏永昼","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宝玉生日的第二天贾敬宾天","亲大爷的孝才五七","贾琏偷娶尤二姐是某月初二的第二天","五月初三是薛蟠的生日","柳湘莲八月方进京"等。类似这样的数字,不论是有意的篡改还是无意的校对出版上的差错,都会曲解作者的本意,都将影响我们读懂此书。
5、脂砚斋的批语也"不可更改"
根据"解梦"的观点,脂砚斋是曹雪芹与他的两位妻子--柳慧兰、许芳卿合用的笔名。脂砚斋批语的核心部分均由曹雪芹自己所加。脂批是"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头记》正文中隐写了一段历史,脂批是指引读者揭示这些历史的"路标",即"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石头记》一书的作者和批者当是一人。《石头记》就是作者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自己著述,自行批注;自己藏谜,自己揭慌。这就是《石头记》一书的整体结构。
脂批所涉范围很广,它暗透了此书著作权的归属,暗透了作者著述本旨,对书中的僻字僻词典故作出注释,揭示了作者写书技巧,透露了成书过程,披露了部分史实,透露了八十回以后的部分内容,感叹作者坎坷的一生,并暗透书中寓意,引导读者正确理解作者用意。由此可见,脂批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脂批,我们就不能读懂《石头记》。所以,脂砚斋批语也是"不可更改"的。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脂批《石头记》绝对不是一部单纯的小说,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的反面的确是隐写了一段历史。《石头记》的本质属性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有人说它是小说性的历史,也是有道理的。2、《石头记》反面所隐历史,当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直接的密切关系,是作者曹雪芹自己加进去的。3、无论《石头记》的原作者是谁,也无论写书的目的是什么,曹雪芹作为"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最后修订者的身份是毋宁置疑的。4、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红楼解梦》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