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合一”是《红楼梦》研究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仅限于列举钗黛的不同和断定“钗黛合一”的不可能,从而中止了对其作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探讨。笔者认为,从作品的情节发展、审美意义、象征意义、林黛玉性格的变化、薛林的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看,“钗黛合一”不但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而且恰是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初衷的。
“钗黛合一”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书中重要角色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认识与评价,还关系到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旨趣的理解。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却仅限于列举钗黛的不同和断定“钗黛合一”的不可能。问题重要与认识的不足,已构成令人遗憾的对比。笔者对此愿略抒管见,以求正于诸位方家。
一
1922年,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钗黛合一”的观点:“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名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此后,俞先生又多次提到并强化了这个观点,而且在脂评里找到了证据。自从这个观点出现以后,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总体而论,评论界还是倾向于反对。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还是先看看小说文本吧。“钗黛合一”在书中主要体现于两处。其一,从形象上看,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遇警幻仙姑,仙姑将一女子可卿又名兼美者,许配给宝玉,成就云雨之欢。这女子的形貌,“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兼二人之美于一身。其二,从命运看,“金陵十二钗”册子对薛林的安排独异。其他女子都是一人一图一诗,薛林却二人一图一诗。“薄命司”图册和诗是这样的:“头一页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