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立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二百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热爱。但关于这部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却存在着一些疑问和曲解,亟待澄清。
一九二一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断言:“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这话自无可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大胆的假设”一直统治着红楼梦研究领域,成为我们正确对待后四十回的障碍。其间虽曾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但似乎始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阅读了一些有关材料之后,觉得胡适的这个结论,实在有重新估价的必要,以下试谈谈这个问题:
(一)
从很多方面来看,都足以说明曹雪芹生前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工作。脂评所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戍本第一回眉批),实指部分章节有改写或补写未定、未完之处而言,并不是说曹雪芹恰好写到八十回就溘然而逝了。
脂评中提供的若干线索,无可辩驳地说明曹雪芹的如椽之笔并没有停留在前八十回上。畸笏曳甚至明确地说:“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合回脂评)。这就说明了曹雪芹生前的确已写完红楼梦的最后一回,而畸笏叟看到的那个稿子,是以“情榜”的形式作为全书的结束的。
甲戍本凡例中有一首题诗,显然出自曹雪芹之手。这首诗说:“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首诗对于小说的全部内容和主旨都作了简要的概括。既指出了贾府盛极而衰的下场,也暗示出宝、黛的爱情悲剧,可说是这部小说的总结。特别是最后两句,作奢不但明确地说出写完这部小说是用了“十年”的时间,而且也抒发了作者在完成这部长篇杰作时的激动心情——他觉得这部小说的一字一句都凝聚着自己心血,十年的辛勤写作,终于取得了堪以自慰的成果。这些语言岂是书未完成时所能够说得出的?
从曹雪芹写作这部小说的经过和时间上看,他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乾隆甲戍年(一七五四年)“抄阅再评”的《石头记》,有一段脂评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覩新怀伯,故仍因之”(甲戍本第一回朱批)。从这段话中,可知《石头记》乃是从《风月宝鉴》脱胎而来,而《风月宝鉴》是曹雪芹的旧作。他扩充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