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传坤
《新京报》2006年7月6日刊登了《我填补了〈红楼梦〉空间研究的空白》,这篇对陈林先生的专题访谈,让读者又重新领略了这位青年学者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佩。但是读罢以后,有点失望。发现其空间密码对《红楼梦》文本只是解释,不是论证。有些证据或论述逻辑很有纰漏,不能立论,于是想起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周思源先生说的“陈林现象”。
争鸣,可能是最得罪人的活,但是本着学术求真的精神,笔者写下几点质疑,抛砖引玉。
早在2005年3月30日,《新京报》对陈林先生的红学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以下简称《破译时间》)做了长篇报道,这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剧烈反响。陈林先生在《破译时间》中论证了《红楼梦》原本是120回的观点,宣布“主流红学已全面破产”,曾被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比喻成“像一把刺向心脏的刀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颤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