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红楼梦》运用多种诗歌体式的杰出成就

作者:于景祥

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便展示出“文备众体”的特征,即在以散行文字叙述事情、塑造形象的同时,又加进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使小说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诗体入小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更是如此,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觉世名言》、《萤窗异草》等等作品之中都含有大量的诗歌,使作品生色不少。不过比较而言,在众多引入诗体的小说中,《红楼梦》一书中的诗歌成就更为杰出。本文不打算对其成就作全面的论述,而只对其广泛运用多种诗歌体制形式的成就作一些探讨。
《红楼梦》一书中的诗歌,从体制上看极为广泛:古体有四言古、七言古、乐府、骚体等等,近体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七言律、排律等等;一部小说之中,包含了这么多的诗体,本已超出群类,而事实上又各体兼工,皆有可称道之处,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红楼梦》一书中所含的古体诗,以四言古诗体制最为古老,它形成于商周时代,以《诗经》为其代表,此后虽然作者不乏,但成就卓著者甚少,只有曹操、曹植、嵇康、陶渊明以及唐人李白之作较为可观。但在这些人之后便“数极而迁,虽才士弗能以为美”(章太炎《国故论衡》)。为什么呢?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阐述了这种诗体的衰落原由,认为四言体“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焉。”意思是四言语句短促,常常是拉长了篇幅但意蕴却很单薄,因此人们不愿采用。明人胡应麟也说“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诗薮》)不便于表情达意。因而唐宋以来作四言诗的人就更少了。《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不仅含有大量诗歌,而且还有几首四言诗,如第22回的《参禅诗》:“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春灯谜》其三:“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其九:“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就传统的四言诗来说,商周之作“典则淳深”,篇章简古;春秋战国之时,尤其是屈原之作,“文藻钜丽”,“体制宏深”,又“寄兴超远”;此后“汉多主格,魏多主词”,曹操既有“气概横放”之处,又有“规模宏远”之态;曹植“间有稚语,而典则雅驯”;晋诸作者“繁靡板垛,无论古调”;唐人李白虽然声称“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但所作四言也“非《雅》、《颂》之谓也。”(胡应麟《诗薮》)所以《诗经》和曹氏父子的四言诗,在中国诗史上确实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平心而论,《红楼梦》中的这几首四言诗本不足以同《诗经》和曹氏父子的四言相提并论,但也自有其可观之处:上举第一首虽然写的是参究禅理,内容并不新奇,但下笔遣词倒还轻松自在,特别是加上后补的两句之后,还颇有些禅味,不失为本色之作;第二首措词看似质而不文,但却非常切合贾政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体现其“端方”、“敦厚”的人品;模拟小说中人物作诗而能诗如其人,决非等闲之作;第三首是后人据《古镜谜》补进去的,做得比较巧,续补者又借小说中看灯谜的贾政之口夸赞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但本诗前二句和后二句皆化自《孟子·万章上》,而宝玉本来对“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见七十三回),此处怎么会得心应手,很轻松地化其文句制成灯谜呢?所以后人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