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何其芳

伟大的不朽的作品《红楼梦》是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关于它的深入人心,清代的笔记里有一些故事。有一位作者说,他从前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听说有某商人的女儿,貌美,会作诗,因为太爱读《红楼梦》了,后来得了肺病。她快死的时候,她父母把这部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说:“奈何烧杀我宝玉!”又一位作者说,苏州有个姓金的人,也很喜欢读这部小说,他给林黛玉设了牌位,日夜祭祀。他读到林黛玉绝食焚稿那几回,就呜咽哭泣。这个人后来竟疯疯癫癫了。 这些故事是比较奇特的,未必都是真实的。前一位作者更是企图用那个故事来反对《红楼梦》。然而这些故事却也反映出来了这样的事实:《红楼梦》的艺术异常迷人,它所创造的人物异常成功,它对许多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我们少年时候,我们还没有读这部巨著的时候,就很可能听到某些年纪较大的人谈论它 ,他们常常谈论得那样热烈 。我们不能不吃惊了:他们对它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是那样熟悉,而且有时爆发了激烈的争辩,就如同在谈论他们的邻居或亲戚,如同为了什么和他们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而争辩一样。后来我们自己读到了它,也许我们才十四岁或十五岁。尽管我们还不能理解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这个悲剧仍然十分吸引我们,里面那些不幸的人物仍然激起了我们的深深的同情。而且我们的幼小的心灵好像从它受过了一次洗礼。我们开始知道在异性之间可以有一种纯洁的痴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比起在我们周围所常见的那些男女之间的粗鄙的关系显得格外可贵,格外动人。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我们经历了复杂的多变化的人生。我们不但经历了爱情的痛苦和欢乐,而且受到了革命烈火的锻炼。我们重又来读这部巨著,它仍然是这样吸引我们──或许应该说更加吸引我们。我们好象回复到少年时候。我们好象从里面呼吸到青春的气息。那些我们过去还不能理解的人物和生活,已不再是一片茫然无途可寻的树林了。这部巨著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许多大幅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的图画,那样色彩炫目,又那样明晰。那样众多的人物的面貌和灵魂,那样多方面的封建社会的制度和风习,都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每次都感到它象生活本身一样新鲜和丰富,每次都可以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察觉到的有意义的内容。
伟大的作品,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为数不多的伟大的作品,正是这样的:它能够获得不同年龄和经历过不同生活的广大的读者群的衷心爱好;它能够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它能够吸引我们反复去阅读,不仅因为它的艺术的魅力像永不凋谢的花一样,而且因为它蕴藏的意义是那样丰富,那样深刻,需要我们去作多次的探讨然后可以比较明了。
《红楼梦》出现于18世纪中叶,出现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兴盛的时期。经过了一百余年的统治,以满族入主中国的清朝不但已经打败了汉族的抵抗和反叛,而且征服了北部、西北、西部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它这时的统治应该承认是巩固的、强有力的,否则无法解释那样多次的战争的胜利。然而,这并不是说种种严重的社会矛盾──首先是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就不存在了。有些和《红楼梦》所描写的那个贵族大家庭相象,这个王朝看起来很显赫,实际却很快就要转入衰败了。就是18世纪末叶和19世纪初年,农民起义象火一样连绵不断地燃烧在许多地区。到了1840年,离《红楼梦》的出现还不到一百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了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从此就走向瓦解。《红楼梦》这部巨著为这个古老的社会作了一次最深刻的描写,就像在历史的新时代将要到来之前,给旧时代作了一个总的判决一样。它好象对读者说:这些古老的制度和风习是如此根深蒂固而又如此不合理,让它们快些灭亡吧!虽然在这沉沉地睡着的黑夜里,我无法知道将要到来的是怎样一个黎明,我也无法知道人的幸福的自由的生活怎样才可以获得,但我已经诅咒了那些黑暗的事物,歌颂了我的梦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 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部不朽的小说的第一回里,并且说他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来记下他的长期的辛勤的劳动。然而关于他的传记材料,至今为止,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
曹雪芹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他的祖父曹寅曾作过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官职。曹寅能作诗词戏曲,喜欢藏书和刻书。有名的《全唐诗》就是清朝皇帝要他负责刊刻成的。曹寅死后,他的儿子曹禺页 和嗣子曹兆页 相继承袭江宁织造。1727年,因亏空罢任,并被抄家2 。曹家不久就回北京居住了。曹雪芹到底是曹禺页 的儿子还是曹兆页 的儿子,没有材料可考3 。他的生年也不能确知。估计约生于1716年左右4 。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是曾经历了一段繁华的生活的。他的朋友爱新觉罗敦敏在赠他的诗里说,“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