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情孝义艺术珍品凄凉清苦动人感情——详解《陈情表》
作者:肖旭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好文章。作者李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而以这篇文章流芳于世。
李密在三国时曾做过蜀国的官,最高到尚书郎。他的文章写的很好,并具有外交才能,同时还因为孝顺老人而出名。李密为什么要上《陈情表》呢?蜀汉被司马氏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蜀汉旧臣采取了笼络政策,因而下诏书征诏李密到京城去做官,官名叫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管理图书),并且催逼的很紧,但李密却不愿意去。因此他就依奉养年老多病的老祖母为由,无依无靠,而写了这份表章,陈述了自己的痛苦处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表”,是古代臣下用来对皇帝陈述情况的一种奏章。由于这个表章写的辞意恳切,悲彻动人,所以晋武帝看了以后,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感叹地说:“士子有名,不虚焉哉”,说李密享有孝名,的确不是空话呀!为了嘉奖李密的孝心,晋武帝还赐给他两个奴婢,并叫地方官吏经常送吃的东西给李密的祖母。后来祖母死了,李密就出任了太子洗马,还做了几年汉中太守,最后还是由于对晋朝不满,老死家中。大家应想象到李密在写这一表章时是很难落笔的,并要特别谨慎。因他是写给操纵生杀大权的皇帝的,这里随时随地都有触礁的危险。首先,李密不是一个一般人,而是个亡国战俘,他毫无政治地位,毫无人身保障。晋武帝对他也是存有戒心的,招他做官只是一种笼络政策,而所谓笼络不过是监督使用,只要他稍有不轨,就有性命之忧。其次,李密写这表章时,已不是第一次拒绝皇帝的诏命,皇帝一而再地下达诏书,叫他去做官,这是不允许抗拒的,但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不从命,这不仅是个再三抗命的问题,而且会使皇帝更加怀疑他有二心。这种处境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李密这《陈情表》不仅要写的圆通,不出僻陋,而且还能解除晋武帝的疑虑,而且还要处处显得真诚可信,以使晋武帝不但不加害于他,还要使皇帝能够被打动,使他不得不答应自己的请求。这实在是太难了,但李密写成功了。
李密为什么能够成功呢?这个《陈情表》为什么能够打动晋武帝并使他撤销了自己的呈命呢?这是学习这篇文章最耐人思考的地方,值得多动点脑筋,多花点气力。
全文四段:
第一段主要是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苦情况,字里行间处处灌注着祖母刘氏的抚养之恩。李密写这表章的目的主要是请求晋武帝允许他在家里为祖母送终。但这开头一段却没有提出这一请求,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从回顾自己的悲惨童年开始,父死母嫁,年幼多病,一直说到叔伯、儿女、亲戚等,远起近落,委婉铺陈,勾画了一个凄凉清苦的家庭;紧紧抓扣住“孤弱”二字,目的在于突出祖母刘的“躬亲抚养”,又衬托出一个慈爱善良、含辛茹苦、年高多病的老人形象。从而酿造成一种感人肺腑的真挚深情,分发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动人力量。这就为下文的上表陈情做了必要的铺垫。同时字里行间处处回响着没有祖母就没有我的肺腑之音。突出了祖母刘的抚养之恩,造成一种不能忘恩,只能尽孝的必然趋势。这就为下文直接张开了“孝”字大旗,并在这大旗下陈述请求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这开头表面看好像是扯得远了,实际上写足了“尽孝”的必然性,为全文的陈情打下了坚实可靠、充分可信的基础。另外这种缓起渐入、远起近落的迂回战术,以情动人的求请方式也符合人的接收规律,为晋武帝最终答应李密的请求打开了感情上的缺口。
第二段主要是渲染朝廷多次征诏和李密多次辞谢的经过,强调了辞不赴命的理由,是祖母供养无主。并突出了自己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这一段中实际写了五次“辞不赴命”:前太守推荐他为孝廉,他没有从命;后太守举荐他为秀才,他也没有从命;晋武帝第一次下令授他郎中官,他上表辞谢;晋武帝第二次下诏书拜他为太子洗马,他又上表辞谢;现在“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刻不容缓,他却又上表辞谢。这连连辞谢充分显示了李密孝心的笃厚。两次推荐,两次征诏,一次催逼,而给予的待遇一次比一次高,情况一次比一次紧急,但李密始终一如继往,仍无所动,更显示了李密的孝情深挚,孝心的执着。特别是在皇帝督促严厉,官吏催逼如火的情况下,李密仍从容陈词,坚持尽孝,的确是很有胆识的。在这一段中虽然是叙述征诏和辞谢的经过,只有“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才亮出祖母,实际上每次辞不就职都是以这一点为理由的。每次辞谢的背后都回响着一个声音,即“一定要侍奉祖母”,“一定要为老人送终。”最后的所谓进退两难,实际上也只是因为决不能丢下老人不管而造成的。这流淌在叙述背后鼓舞人心的真情实感,正是本文动人力量之所在。结论是在不能忠孝两全的情况下,我只能选取尽孝的道路。这个结论虽没有明说,不过是引而不发罢了。同时这段的“辞不赴命”的叙述也很婉转、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段也同第一段一样,是下文直陈心意的必要铺垫。
第三段主要是打着尽孝的旗号,委婉地说明自己并非欲权名节,而辞不赴命。进一步阐明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打出尽孝的旗号,扣合了晋武帝的执政纲领,是为了自己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申明自己不为名节,也并无其他希图,是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疑虑。宣扬刘氏生命垂危,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境,是为了以情动人,打动晋武帝的心。强调“辞不赴命”的原因,仅仅是为了终养祖母,一孝到底,决无他意。并把祖孙相依为命的实情突出出来,以强化尽孝的必然性、必要性。
三个层次各有用意,各有侧重,脉络清晰。树旗帜是高屋建瓴,理直气壮。解疑虑,是隐中曲术,委婉得体。说到祖母,排比渲染,情深意长。三种用意,三种笔法,三种语气,各得其所。这一段层次跳跃,感情起伏,既迭宕多姿又圆通自如,是全文立意的中心,陈情的高潮。丰富的内蕴和陈情得当的技巧,应认真体味。
第四段主要恳请晋武帝答应他终养祖母的要求。这段开头先利用祖孙年龄的对比,进献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办法。然后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并声明表中所言都是有目共睹、有察可见的事实真情。这就使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李密的请求。
一篇《陈情表》,诉说了自己从小的孤弱凄苦,诉说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也诉说了祖母把自己奉养成人,自己如何侍奉汤药的情况。还借机向皇上剖白自己的心机,消除皇上对自己的疑虑,如此等等。说了半天不过是表白自己一点孝心,请求晋武帝准许他把祖母刘奉养送终后再出去做官。就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
全文叙事实,说狼狈,解疑虑,提要求,全在“孝”字上周旋,由“孝”字上生发,由远到近,一贯到底,是一篇由孝情、孝义编织而成的艺术珍品。
看来这简直是故意绕圈子,故意小题大做。其实不然。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对于一个亡国战俘来说,这里包含着严峻的、带有政治性的、甚至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李密深深懂得这里面的生杀危机。他通过精心处理,婉转陈情,饶过了暗礁,避免了危险。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难以真正领会到这篇文章的成功之所在。
几个重要问题提示一下:
一、 本文紧紧抓住一个“孝”字,以尽孝为提出请求的出发点,以尽孝为全文陈情的中心线索。《陈情表》是一篇以叙述情况和抒发感情为主的表章。但由于叙述和抒情的目的是作为申请终养祖母的理由,因此这个表章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能说服人,首先看这个理由是否站得住,立得稳。李密抓住了一个“孝”字,以尽孝为提出请求的唯一立足点,这是考虑到了晋武帝公开提倡以孝治天下的治政方针的。如果不是晋武帝把孝字作为首要统治思想,而是突出“忠”字,那李密的理由就不过硬了。因为全文的主要矛盾是“忠”与“孝”的不能两全,而李密就是坚持尽孝推辞尽忠的。如果不是晋武帝特别倡导孝道,那就很容易以不忠之名拒绝李密的请求,甚至把他杀掉。以“尽孝”为“辞不赴”的理由,这是对晋武帝施政方针的利用,站的高,立的稳。即使晋武帝心中不满,也难以回驳。事实上也正因为李密占据了这一制高点,有了无可击破的盾牌,他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尽孝违抗皇帝的命令。这一点是《陈情表》取得圆满最重要的基本保证。有了尽孝这块金字招牌,才能围绕“孝”字大做文章。《陈情表》就是以孝字为中心来结构全文、贯穿全文的。
二、 感情真挚深切,彻然动人。《陈情表》以叙事为主,目的不在叙事,《陈情表》中申明了“辞不赴命”的理由,但却很少直接说理。叙事为了陈情,理由寓陈情之中,因而处处流淌着感情的激流,笼罩着悲切的浓云。陈情,陈情,全文就是以抒情为本,以情动人,从而收到了在感情上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凄凉清苦的真实情况是打动人心的基础。动情的力量不能凭空而来,没有动人的事实就不可能产生动人的感情。《陈情表》以叙述为主,就是为了用凄凉清苦的事实来打动人。凄凉清苦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李密从小的孤弱病苦,“诏书切竣”,如火的狼狈处境和祖母刘年老多病,祖孙相依为命的实情。作者花大量笔墨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来细腻描述这些情景,使全文到处都弥漫着感情的欣慰。动人的感情还表现在李密孝心的笃厚和真挚。文章中的感情就是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感情的深、真,是《陈情表》动人感情的真正本源。这主要表现在李密对祖母刘的真诚孝心。这种孝心的深厚、挚着和为敬养祖母冒着风险向晋武帝大胆的请求的三个方面。同时作者在抒发感情时采取步步紧逼,层层安排和布局,这符合人的感情发展的渐进规律。如诉说祖母刘的情况,第一段只说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又写到“刘病日笃”,病重了。第三段才大肆渲染生命垂危的情境。再如写李密对祖母刘的孝心,第一段只写到“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第二段写因催逼甚急,进退狼狈。第三段则写祖母刘更相为命,“区区不能废远”。第四段则愿以死相报为祖母请求。这种层层进逼,步步加深的感情推进方式,有助于感情稳步进入高潮,从而达到晋武帝最终不能不被感动,不能不答应李密的请求的艺术效果。
三、 悠美而练达,形象而动人的语言艺术。魏晋之交,作文崇尚雕饰,词采富艳,文风颇为浮华绮糜,动人篇章并不多见,而李密此文所写纯然出于人子天性,如实道来,孝心可鉴,笔端含情,辞意恳切,读来如见作者如泣如诉的哀苦情态。《陈情表》之所以能为人传诵,除了它的感情真挚外,语言的悠美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总起来看,《陈情表》以四字句为主,兼用长短句,并运用了不少排比、对偶句,使全文语言与叙事、抒情配合的很好。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增强了动人的力量。四字句是吸取了汉赋的语言精华,又去掉了汉赋片面追求形式美,片面讲究词藻华丽、堆砌的弊病,既整齐悠美,又灵活多变;既起伏跳跃,又和谐统一。
排比句的大量运用,是为了更好地铺陈事实,渲染气氛,制造情绪;对偶句的大量运用,是为了使语言悠美,节奏感更强。其中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相互对应的内容,或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加强感情的表现。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一个含相对应内容的排偶句。这个排偶句通过对比铺张催逼紧迫与刘病日重的矛盾,强化突出了李密进退狼狈的处境,起了渲染突出的作用。又如“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两个排偶句,通过内外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情景。还有“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则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两个相连的排偶句,通过长与短的比较,来提出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全其美的方某案。再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个排偶句,通过前与后的相辅相连,强调了李密自己的孝名及地方官对李密的赏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个排偶句,通过生与死的并连,表现了李密一定要报大恩的诚心。以上所举排偶句都很重要,不仅要知道他们是排偶句,要能够翻译,还要能说出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本文四字句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有些四字句能够集中体现甚至全文的某些要点。如“躬亲抚养”、“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更相为命”、“愿乞终养”等等。最好能读熟、记住。有些四字句连用以制造情绪,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如“诏书切竣,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洲司临门,急于星火”。一连六句四字句,制造了一个上责下催的紧急气氛。再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句四字句,有比喻有夸张,造成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绪。这些地方也要读熟、背诵。
本文有些四字句因简洁练达,生动形象,己经成了后世的成语或使用语。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进退狼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皇天厚土,实所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这些成语或使用语,要能一个字一个字解释清楚,要会翻译,有的还能说明他们的比喻、引申义。
另外,为了字数和音节的需要,文中多次出现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躬亲”、“儿息”、“逼迫”、“告诉”、“疾病”、“尤甚”、“奔驰”、“拔擢”、“希冀”、“气息”、“矜悯”、“怖惧”等等。不要把这些连用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当作一个双音节的词。现代汉语是这样,但古代是两个词,同义或近义。
总之,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好,值得一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