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之多,堪称中国小说之最,在世界人物形象画廊里也是罕见的。除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一批青年男女的典型形象之外,贾母可说是贾府里老年形象中最具风采的一个。《红楼梦》描写贾母肖像的笔墨是极其精练而省俭的。第三回贾母出场时,从林黛玉眼中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①]这与同一回其他人物出场的肖像描写相比逊色多了,贾宝玉肖像浓墨重彩,林黛玉风神飘逸,王熙凤形神毕露,就连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三个的肖像,也是精雕细琢的。贾母的肖像虽然极其简约,但整个形象却光彩照人,呼之欲出,其中奥秘,是贾母的形象并不是以外貌取胜,而是以她鲜明的有个性特征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打动读者,她的个性特征,又是由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决定的。
贾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典型的一位慈祥、宽容、仁爱、乐观的老祖母形象。曹雪芹名之曰:“贾母”,便是突出其母亲仁慈的天性和母爱的灼热情怀。她对儿子爱中有严,但又不同于《孔雀东南飞》的刚愎暴虐的焦仲卿之母;对女儿疼爱,但又不同于《西厢记》那充满正统道德观念的迂腐固执的崔相国夫人,也不同于《三国演义》中门第观念极重又满脑子封建迷信的孙权之母吴国太。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个老母的形象能望其项背。就是在世界的文学画廊里,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母亲形象,也难与之比肩。
贾母是一个健康的人。美国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的心理需求是很丰富的,可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向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亲和需求,尊重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我们用马斯洛塔状需求理论作为探测器[②],可窥见贾母形象的最隐蔽的内心世界。
一、生理需求层面:饮食文化的精英
贾母,可称为一个美食家。
贾母并不讳言自己对吃的重视和喜爱,虽然虚伪的封建礼教是羞于言吃的。贾母不受礼教的束缚,敢于言吃。她为自己设置了专门的厨房,“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有了这条件,便能经常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她对吃的要求。
诚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贾母的吃是建立在地主对农民敲骨吸髓的经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点必须加以否定。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贾母的吃与同时代同阶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