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中心线索和基本内容是一块灵石的经历,早期的版本,无一例外的题名作《石头记》。在第一回中,作者曾讲述了反复权衡书名的过程。在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后,最终所用的书名仍然是《石头记》。《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一直用《石头记》为名,可见作者对这个名称的情有独钟。应该说,就准确地反映全书的内容方面考虑,这个正名过程的结果是最合适不过的。“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这块石头原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余的一块,因无材补天,“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幻形入世为人身,经历了“一番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后又返璞归真,回到青埂峰下,将所经所历记在本身之上。围绕着灵石的经历,作品中存在着互相纠缠着的两个层面的描写,一个是形而上的宿命意志,它预示和规定着情节的走向和主要人物的命运;另一个则是形而下的层面,叙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内外发生的丰富的生活现象,它在冥冥中的宿命意志力量的控制下,自然而然地流向悲剧的结局。作品的这一特点,正如本文所论及的,脂砚斋就曾多次提示。而近年来也有多位学者指出。如余英时先生认为,作品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太虚幻境与其在人间的体现大观园,一是大观园外的俗世。杨义先生认为,《红楼梦》中的预言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其特点是或正向,或反向,或多向。章培恒先生等认为,“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但均未对此问题做更为深入的探讨。形而上的宿命结构实际上由两种力量构成,一种以灵石下凡的起点和归宿作为寄托,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主要起着引导作品的情节和中心人物宝玉归宿的作用。第二种力量是神秘的谶语,它有着魔幻的预言力量,如同一个能够预知未来的巫婆,会时不时地进入作品的现实世界,以种种不祥话语或怪诞事件,为整部作品蒙上迷离恍惚的雾霭。它不仅决定着贾府的青年女子,特别是大观园中那些美丽的少女少妇无一例外走向悲惨的结局,而且也决定着贾府两大家庭的没落命运。
那块来历不同凡响的奇石让读者无法忘怀。虽说直接描写它的文字不算太多,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觉得它无时无处不在,一直在左右着全书情节的走向。在全书的第一回对它的出身来历做了交代。它的来头非比寻常,可谓从远古走来,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彩石,后来得道成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