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载,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现存两首,竟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这足见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拙文试从作品内容、形式、艺术特色和人们的评价四个方面予以论述,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在《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方面
(一)题材方面。诗人张若虚以江月、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思①三个不同的题材为话题,引发开来写成一首三十六句的抒情长诗。春江潮水涌潮入海,江海不分,滟滟的江波浩淼,宛转的江流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现出“花林皆似霰”的自然景观,作者进一步勾勒出“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玲珑透彻的美境,让读者想象出江天一色,月光一尘不染,大而明亮的迷人景象,在静美的月光下,诗人站在江畔,仰望明月,情不自禁地探索月亮和人类生存奥秘,“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是作者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有力证据。作者发现: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有限的,然而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虽存在永恒,但它是无生命的,只不过“年年只相似”,一层不变,这种超凡的宇宙意识是盛唐诗坛“宏豁大气”②最初的完美体现。由“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句引发出“离思”的话题,月光徘徊,照在明月楼上的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思妇想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从这两个痴情动作形象地勾画出思妇相思到了极点。“愿逐月华流照君”此句是思妇的强烈相思情感的升华,不单是思妇思念游子,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尝不想归家团聚,鱼雁传书虽有此传说,但不及月光的快